[发明专利]强化蒸馏剂及蒸馏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81992.0 | 申请日: | 2017-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492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程光剑;莫娅南;董大清;李学;张晓琳;李江松;张英杰;王洪星;高原;曹志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7/00 | 分类号: | C10G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韩建伟;谢湘宁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蒸馏剂 回炼油 聚氧乙烯醚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蒸馏 原油 活化 轻质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脂肪醇硫酸盐 催化裂化 减压蜡油 普适性 相容性 重量份 分馏 馏程 油品 申请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强化蒸馏剂及蒸馏方法。按重量份计,该强化蒸馏剂包括,35~65份的活化主体和15~35份的FCC回炼油,其中活化主体为HLB值为11~16的聚氧乙烯醚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FCC回炼油为减压蜡油经催化裂化后分馏出的馏程为350~500℃的馏分。在上述强化蒸馏剂中加入FCC回炼油在加速轻组分进入气相的同时能够提高强化蒸馏剂活性组分与原油的相容性。作为强化蒸馏剂的活性成分,聚氧乙烯醚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脂肪醇硫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够使原油中重质组分和轻质组分间的作用力发生改变,进而使轻质组分能够快速从原油中分离出来。在此基础上,本申请提供的强化蒸馏剂对现有油品普适性更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炼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强化蒸馏剂及蒸馏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石油中的组分不是简单地以分子形式混合形成的真溶液,因此在原油蒸馏时一部分烃类分子难以转入气相,导致原油的拔出率降低。为解决这一问题,在保证油品质量的前提下,采取经济有效的方法提高轻油(汽油和柴油)的收率是非常必要的。
利用现代的分析手段和试验方法可以证明,原油中的一些高分子物质(沥青质、胶质、稠环芳烃等)由于分子间的偶极相互作用、电荷转移及π-π键作用和氢键作用,使其能够重新取向、聚集和相互缔合,从而形成一些分子集团,即“超分子结构”。最终形成以“超分子结构”为核、以吸附层为外壳的“复杂结构单元”。石油就是以这种“复杂结构单元”为分散相,以低分子烃类为分散介质所组成的分散系。
使用强化蒸馏剂进行强化蒸馏过程可提高轻油的拔出率,主要是由于强化蒸馏剂物质改变了重组份分散体系的特性参数,使缔合胶体的“复杂结构单元”处于核半径最小的极值状态,屏蔽了缔合胶体吸附力场的效应。然而现有的强化蒸馏剂的缺点为主要是针对特定的原油而不是任何适合常压塔蒸馏装置的油品而设计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强化蒸馏剂及蒸馏方法,以解决现有的强化蒸馏剂均是针对特定的油品设计从而使得其具有普适性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强化蒸馏剂,按重量份计,强化蒸馏剂包括35~65份的活化主体和15~35份的FCC回炼油,其中活化主体为HLB值为11~16的聚氧乙烯醚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FCC回炼油为减压蜡油经催化裂化后分馏出的馏程为350~500℃的馏分。
进一步地,按重量份计,强化蒸馏剂还包括5~20份脂肪醇硫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进一步地,按重量份计,强化蒸馏剂还包括5~20份的多元醇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进一步地,按重量份计,强化蒸馏剂还包括5~10份的苯酚。
进一步地,聚氧乙烯醚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碳原子数10~18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和/或碳原子数5~18的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进一步地,脂肪醇硫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碳原子数11~15的脂肪醇硫酸钠和/或碳原子数11~15的脂肪醇苯硫酸钠。
进一步地,脂肪醇硫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脂肪醇硫酸钠和脂肪醇苯硫酸钠的混合物,且脂肪醇硫酸钠与脂肪醇苯硫酸钠的重量比为1:4~1。
进一步地,多元醇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碳原子数14~18的脂肪酸酯和/或碳原子数14~18的脂肪酸失水山梨醇酯。
进一步地,多元醇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脂肪酸酯和脂肪酸失水山梨醇酯的混合物,且脂肪酸酯和脂肪酸失水山梨醇酯的重量比为2:3~6。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蒸馏方法,方法包括:将上述强化蒸馏剂与目标油品的混合物进行蒸馏。
进一步地,每克目标油品中强化蒸馏剂的用量为50~100u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819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