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青蒿素类化合物在制备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和/或并发症的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376529.7 申请日: 2017-05-25
公开(公告)号: CN107149601B 公开(公告)日: 2020-04-17
发明(设计)人: 林娜;朱春燕;毛志云;许琼虹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分类号: A61K31/366 分类号: A61K31/366;A61K31/357;A61P25/04;A61P25/22;A61P25/24;A61P25/28
代理公司: 北京智为时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98 代理人: 王加岭;吉海莲
地址: 100007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青蒿素 化合物 制备 治疗 神经病 理性 疼痛 并发症 药物 中的 应用
【说明书】:

本申请涉及一种青蒿素类化合物在制备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和/或并发症的药物中的应用。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难治性慢性疼痛,至今缺乏安全有效的临床干预手段。青蒿素类药物具有毒性低、安全性高的特点,本申请首次公开青蒿素类药物具有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及痛诱发抑郁、焦虑症状的确切而显著的疗效。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青蒿素类化合物的新制药用途,特别是在制备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和/或其并发症药物中的制药用途。

背景技术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由神经系统的原发损害或功能障碍引发的疼痛。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人群患病率高达8%,中国约有9000万患者急需安全有效的针对性治疗。因病因复杂,神经病理性疼痛难以在疾病早期得到重视,待就医时,约有50%的患者已并发诸如重性抑郁、焦虑等严重的精神类症状。导致痛敏症状延绵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与压力。

鉴于以上病理特点,神经病理性疼痛急需高效镇痛,长效镇痛,兼顾疼痛诱发的精神症状,毒性低,耐药性低的针对性药物。虽同属于慢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与炎症性疼痛存在本质上的差别。现有技术中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一线药物有普瑞巴林(Pregabalin,PGB)、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片类镇痛药物。然而现有的药物普遍存在各种问题,药效不能令人满意。

普瑞巴林(Pregabalin,PGB)为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并大量应用于临床的一线药品。临床研究显示,即便高剂量使用(600mg)也仅对部分患者(约38%)有短暂的镇痛效果。并且,高剂量的使用大大增加了患者头晕、嗜睡、共济失调、意识模糊、乏力、思维异常、视物模糊、运动失调、口干、水肿、体重增加及、注意困难等副反应症的出现,并对抑郁等并发性精神类症状无显著效果。三环类抗抑郁药副反应强烈,具有严重的心脏毒性,导致临床停药率高达15-20%。阿片类镇痛药物则具有耐药性及成瘾的风险,不适合长期使用。

由此可见,稳定有效地缓解痛敏症状及并发精神系统症状、降低毒副作用将是神经病理性疼痛新药的研发目标。

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自七十年代开始,在屠呦呦研究员的带领下,进行了对青蒿素类药物的深入研究。现已证明青蒿素类药物具有毒性低、安全性高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炎症性疾病中,包括疟疾、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除了上述广泛应用的治疗或制药用途以外,青蒿素及其类似物还用于以下与本申请相关的制药用途。

CN 1561994 A(公开日2009年01月12日)公开了青蒿素类药物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具有一定效果。然而,神经病理性疼痛不同于一般的炎症性疼痛。在诸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疼痛中,其中枢敏化过程是依赖于外周损伤性刺激,即依赖于外周炎症的存在及伤害感受神经元的异常激活的,其痛觉症状会伴随外周损伤或炎症的治愈而自然消失。因此,对于炎症性疼痛,外周炎症的缓解在疼痛感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而神经病理性疼痛在外周损伤或炎症消失后,痛觉症状仍持续而强烈。其内在机理为,初期外周炎症或损伤引发脊髓背角神经元、上行传入神经元及多个脑核团内神经元异常放电,造成外周及中枢敏化,在炎症或外周损伤愈合后,中枢敏化过程依然持续。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中枢敏化过程虽起源于外周但不依赖于外周损伤,因此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仅针对外周损伤或炎症治疗并无显著的疗效。由于病理机理不同,本领域技术人员难以基于青蒿素类药物对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联想到神经病理性疼痛。

CN 102884428 A(公开日2013年01月16日)记载了青蒿琥酯与抑郁的相关性,然而该表述是由于其中文译文错误地将ARTN基因的英文缩写翻译为青蒿琥酯而产生的,事实上该文件并不包含任何关于青蒿琥酯与抑郁的研究性内容。目前,尚未有任何报道指出青蒿素类药物对神经病理性痛诱发抑郁具有治疗效果。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未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765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