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物联网的住宅新风正压保障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66021.9 | 申请日: | 2017-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8450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1 |
发明(设计)人: | 李春旺;杨志成;田沛哲;吴义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联合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11/58 | 分类号: | F24F11/58;F24F11/52;F24F11/64;F24F11/74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朱丽华 |
地址: | 10002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联网 住宅 新风 正压 保障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住宅新风正压保障系统,包括新风机控制单元、补风装置控制单元、抽油烟机状态检测单元、排风机状态检测单元,抽油烟机状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抽油烟机的档位状态信号,并将抽油烟机的档位状态信号发送至新风机控制单元、补风装置控制单元,排风机状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排风机的档位状态信号,并将排风机的档位状态信号发送至新风机控制单元、补风装置控制单元,补风装置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抽油烟机的档位状态信号和/或排风机的档位状态信号,输出相适应的补风量;新风机控制单元接收抽油烟机的档位状态信号和/或排风机的档位状态信号,控制送风机输出一定风量,维持室内正压状态,保证室内空气品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住宅新风正压保障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应用于厨房、卫生间与其他房间联动的住宅新风正压保障系统。
背景技术
PM2.5、甲醛、TVOC等室内污染物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雾霾天气直接影响了PM2.5浓度。目前,大部分新建住宅都安装了室内正压新风系统,其基本原理为,将室外空气引入新风处理装置,通过初效过滤、亚高效过滤和静电吸附过滤达到很高的PM2.5去除率,再将净化后的新风送入室内,并保持室内的一定的正压状态,一方面防止室外污染物进入室内,另一方面保持一定的渗透换气次数将室内污染物利用缝隙排出到室外。这种室内正压新风系统的效果取决于两个方面:(1)对室外新风的处理效率;(2)房间具有较好的密封性,保持一定的室内正压。从节能和降低噪声的角度讲,新风处理装置的送风机一般都可根据PM2.5或TVOC浓度进行自动调节,当室内空气品质较好的时候,采用较低的送风量。
对于普通单元住宅除了门窗渗透外,还有厨房的抽油烟机和卫生间的排风扇的短时通风。例如,做饭时,通常需要持续30-60分钟,开启抽油烟机会快速破坏室内的正压状态,整个房间转变为负压状态,门窗的空气渗透使得室内空气品质恶化。现有的住宅新风控制系统均为独立装置,没有考虑单元住宅中抽油烟机、排风扇等其它机械通风装置的影响问题,导致无法保持室内正压状态,室外污染物进入,进而无法保证室内空气品质。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原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住宅新风正压保障系统,可利用物联网云平台采集抽油烟机、排风机等机械通风装置的运行状态信息,自动调节送风机的送风量,同时控制补风执行机构适度补风,以维持室内正压状态,保证室内的空气品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住宅新风正压保障系统,包括新风机控制单元、补风装置控制单元、抽油烟机状态检测单元、排风机状态检测单元,
抽油烟机状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抽油烟机的档位状态信号,并将抽油烟机的档位状态信号发送至新风机控制单元、补风装置控制单元,
排风机状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排风机的档位状态信号,并将排风机的档位状态信号发送至新风机控制单元、补风装置控制单元,
补风装置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抽油烟机的档位状态信号和/或排风机的档位状态信号,输出相适应的补风量;新风机控制单元接收抽油烟机的档位状态信号和/或排风机的档位状态信号,控制送风机输出一定风量,保证室内维持正压状态。
进一步的,
基于物联网的住宅新风正压保障系统,还包括室内外压差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室内、外压差信号,并将室内、外压差信号发送至所述新风机控制单元,当该室、内外压差信号小于设定的最小压差阈值时,启动报警。
所述抽油烟机状态检测单元包括第一主控芯片、第一开关量输入通道、第一无线收发模块、第一地址配置电路、第一计时器电路,第一地址配置电路用于对抽油烟机的地址及运行状态进行编码配置,抽油烟机的档位开关信号经第一开关量输入通道发送至第一主控芯片,第一主控芯片将相应的档位状态信号、相应的编码信号、第一计时器的计时信号以抽油烟机的运行状态信息经第一无线收发模块发送至所述新风机控制单元及补风装置控制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联合大学,未经北京联合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6602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