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47690.1 | 申请日: | 2017-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170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1 |
发明(设计)人: | 钟官进;张国庆;李新喜;何凤淇;王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L11/18 | 分类号: | B60L11/18;A62C3/07;A62C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李海建 |
地址: | 510062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危机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严重,新能源汽车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电池技术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之一,电池的使用寿命及运行稳定性都会直接影响着新能源汽车整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新能源汽车的能源系统由大量的单节电池组装而成,在使用过程中,电池系统容易遭受到撞击起火、热失控起火、浸水短路、蒙尘短路等故障,电池系统的故障会直接造成新能源汽车的事故发生,从而对乘坐在车内的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能够避免由于电池系统的故障造成新能源汽车的损坏,从而保证乘坐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能够避免由于电池系统的故障造成新能源汽车的损坏,从而保证乘坐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能源汽车,包括主体车身,和为所述主体车身提供电源且能够随所述主体车身移动的电池车,且所述电池车和所述主体车身能够连接与分离。
优选的,所述主体车身和所述电池车通过连接机构相连。
优选的,所述主体车身和所述电池车上分别设置有用于连接电线的电线接口。
优选的,所述电池车包括底盘,和固定在所述底盘上的车厢,电池模组安装在所述车厢内部。
优选的,所述电池模组由多个电池单体组成,且所述电池单体之间还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电池单体的支撑板,所述电池单体和所述支撑板之间还设置有用于空气流通的间隙。
优选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车厢内部的灭火系统,所述灭火系统与安装在所述车厢内壁上的灭火喷头相连,且所述灭火系统上还设置有用于启动或者关闭所述灭火系统的继电器开关。
优选的,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电池模组温度的空调系统,且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机和压缩机安装在所述车厢内部,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外机安装在所述车厢外部。
优选的,所述底盘上设置有用于随所述主体车身移动的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
优选的,所述车厢包括隔热防火内衬层,防爆防撞外层,以及夹在所述隔热防火内衬层和所述防爆防撞外层之间的塑料防水层。
优选的,所述防爆防撞外层由多条凸肋间隔组成。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公开的新能源汽车,包括主体车身,和为主体车身提供电源且能够随主体车身移动的电池车,且电池车和主体车身能够连接和分离。当电池车出现撞击起火、热失控起火、浸水短路、蒙尘短路等故障时,可以迅速断开电池车与主体车身之间的连接,使得新能源汽车主体车身与电池车分离,从而不会由于电池车的电池系统的故障导致新能源汽车损坏,因此保证了乘坐在车内的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公开的新能源汽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公开的电池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公开的电池车的车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公开的电池车车厢的防爆防撞层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公开的电池模组与电池支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各部件名称如下:
1-主体车身,2-电池车,21-底盘,3-连接机构,4-电线接口,5-车厢,51-隔热防火内衬层,52-塑料防水层,53-防爆防撞外层,6-电池模组,7-支撑板,8-灭火系统,81-灭火喷头,91-室内机,92-压缩机,93-室外机。
具体实施方式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能够避免由于电池系统的故障造成新能源汽车的损坏,从而保证乘坐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476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