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产气诱鱼功能的鱼竿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31710.6 | 申请日: | 2017-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491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朱燕超;赵春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燕超 |
主分类号: | A01K97/02 | 分类号: | A01K97/02;A01K91/00;A01K87/00;C01B1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15 河南省郑州***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产气诱鱼 功能 鱼竿 组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产气诱鱼功能的鱼竿组件,主要结构包括:反应腔、缓冲腔、贮香腔、空心鱼线和微孔雾化器等关键构件。利用特定物质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的原理,反应腔中不断产生的氧气通过微孔滤膜扩散到缓冲腔,然后通过毛细管输送到贮存香味物质和诱食剂的储香腔。当体系中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推动液体的诱食物质,或固体香精香料挥发出的香气成分,通过空心鱼线输送到微孔雾化器。微孔雾化器表面上众多的小孔将氧气、香气成分、诱食剂雾化成小气泡或小液滴,分散到施钓水域。本发明具有使用和维护方便,普适性广,诱鱼效果显著的特点,适合多种鱼类的休闲垂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钓鱼用品用具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能够产生并向垂钓水域输送氧气和诱食物质的新型钓鱼竿组件。
背景技术
垂钓是一项古老的休闲娱乐活动,近年来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项运动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业余爱好。现有的垂钓技术主要靠鱼饵料本身的呈味呈香物质,在投饵的水域中扩散来诱鱼的。施钓之前,必须先打窝,再调配钓饵,挂钩钓鱼。这种技术对钓饵在水中的物理性状,要求很高,且要选择特定的味型香型,调饵繁琐。新手不易掌握,难有好的渔获,甚至空手而归,将很大程度上减少垂钓的乐趣。如何向垂钓区域诱鱼,如何在鱼少的区域,能有好的渔获,成为推广这项休闲运动的关键。
为了方便地提高鱼获,前人提出了一些改进的钓鱼方法和工具。申请公布号为CN104335987 A的发明专利,发明了一种向已经上钩的鱼嘴中注入麻醉药品的钓鱼工具,但没有提出有效的诱鱼方法。申请公布号为CN 105638592 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钓鱼增氧诱鱼器,是采用电动微型空气泵的方法增氧的。一方面这种方法依赖于电源,不利于野外长期使用;另一方面,仅仅靠增氧的方法,效果有限;最重要的是没有安装在钓鱼竿上使用,失去了休闲垂钓的乐趣。申请公布号为 CN105766836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靠电动机来拖拽鱼线的装置,纯粹是靠引起鱼儿视觉注意来诱鱼的。申请公布号为 CN 105660560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靠传统鱼饵引诱鱼儿到弹射装置附近觅食,靠水下传感器探测到鱼嘴到达定位罩里面时,弹射鱼钩到鱼嘴里而成功钓到鱼;此装置一方面结构复杂,要求准确度高,难以推广,另一方面,完全靠鱼儿大口觅食才能成功,极度依赖于钓饵的效果。发明专利号为ZL200810111619.4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生物信息诱鱼器,综合利用了淡水鱼喜欢氧气充足的水域,饵料的香味,鱼尾模拟板摆动产生的水波等信息来达到诱鱼效果;遗憾的是很难和钓鱼竿相结合使用,提高鱼儿的咬钩率。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不依赖于传统鱼饵,能向施钓水域持续释放氧气和呈香呈味物质的方法。基于这种方法,设计了一种能够实现这种功能的新型鱼竿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鱼竿组件,利用鱼儿的趋氧性,喜欢气泡和特定香型的本性,引诱鱼儿到鱼钩附近觅食,提高上钩率。所述的鱼竿组件包括贮存诱食物质的储香腔,储存氧气的缓存腔,生成氧气的反应腔。反应腔右端焊接上具有外螺纹的双通,通过与内部装有硅胶密封垫的有孔螺帽的内螺纹咬合的方式相连接,反应腔右端与外界可以自由开启和密封。反应腔另一端通过内外螺纹相咬合的方式与缓冲腔连接,缓冲腔与反应腔之间垫有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微孔滤膜,其孔径在0.10μm到0.5μm之间,能够截留固体反应物,可使气体和液体自由通过。缓冲腔与储香腔之间也通过内外螺纹相咬合的方式连接,中间设置有适当厚度和大小的硅胶密封垫相隔离。
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鱼竿组件中,利用特定物质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的原理,在反应腔中,生成氧气,并通过微孔滤膜扩散到缓冲腔,然后通过毛细管输送到贮存香味物质和诱食剂的储香腔。当体系中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推动液体的诱食物质,或固体香精香料挥发出的香气成分,通过空心鱼线输送到微孔雾化器。微孔雾化器表面上众多的小孔将氧气、香气成分、诱食剂雾化成小气泡或小液滴,分散到施钓水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燕超,未经朱燕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317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绑钩器及其绑钩方法
- 下一篇:隐形灭鼠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