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烘烤型烟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70877.6 | 申请日: | 2017-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200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8 |
发明(设计)人: | 陈嘉彬;谢涛;王冲;吉雄;王加深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24F40/42 | 分类号: | A24F40/42;A24F40/10;A24F40/46;A24F40/57;A24F40/4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17 | 代理人: | 郭伟刚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烘烤 烟具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烘烤型烟具,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用于存放烟油的存储容器和用于供烟支插入的烟支插放管道,在所述烟支插放管道的周边设置有用于向所述烟支插放管道释放热量的电加热元件,在烟支插放管道底端设置有用于将源自所述存储容器的烟油注入插入所述烟支插放管道的烟支内的加注装置,所述加注装置和所述电加热元件被所述壳体内的电控板依次驱动。由此,所述加注装置保证将足够量的烟油注入到插入所述烟支插放管道的烟支内,从而保证用户每次使用时都能产生足够的烟雾。另外,所述烟支插放管道可供常规的烟支插入,由此使得所述烟具可以与常规的烟支配合使用从而给用户带来更加真实的吸烟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烘烤型烟具。
背景技术
随着对吸烟与健康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科学研究已表明,卷烟中危害人体的物质绝大多数是由烟草燃烧时烟草热裂解产生的。为解决上述问题人们发明了电子烟雾化器。
以申请号为CN201410633519.3的中国发明专利为例,其公开了一种电子烟雾化器,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内设有带收缩压力的贮油装置、加热室,所述贮油装置通过烟油导管与所述加热室连通;所述加热室内安装有电加热装置;所述加热室与烟气通道连通;所述烟气通道一端穿过所述壳体10与外部连通;所述贮油装置与烟油注入通道连通;所述烟油注入通道穿过所述壳体10与外部连通。贮油装置中的烟油通过烟油导管挤入加热装置,升温雾化,产生烟雾,从而让用户吸的时候达到“吞云吐雾”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电子烟雾化器存在以下缺点:1)贮油装置中的烟油是依靠储油装置自身的收缩压力挤入加热装置中的,贮油装置反复收缩膨胀后,其能产生的收缩压力会越来越小,最终导致其产生的收缩压力不足以将足够的烟油挤入加热装置中,造成产生的烟雾量小甚至不能产生烟雾的现象;2)不能与常规的烟支配合使用,而是需要与配套的烟嘴使用,而烟嘴通常由偏硬的材质构成,不能给用户带来真实的吸烟触感。
为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烟具,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的烟具,其既可以保证用户每次使用时都能产生足够的烟雾,还能配合常规的烟支使用以给用户带来更加真实的吸烟体验。
本发明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烘烤型烟具,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用于存放烟油的存储容器和用于供烟支插入的烟支插放管道,在所述烟支插放管道的周边设置有用于向所述烟支插放管道释放热量的电加热元件,在烟支插放管道底端设置有用于将源自所述存储容器的烟油注入插入所述烟支插放管道的烟支内的加注装置,所述加注装置和所述电加热元件被所述壳体内的电控板依次驱动。
在本发明提供的烘烤型烟具中,所述电控板连接有电池和用于控制所述电池是否工作的开关。
在本发明提供的烘烤型烟具中,所述加注装置包括微型压力泵和中空注入针,所述微型压力泵的入端连通所述存储容器,所述微型压力泵的出端连通所述中空注入针的一端,所述中空注入针的另一端为用于插入烟支的细长尖部,所述细长尖部具有多个用于供所述烟油射出的微型通孔。
在本发明提供的烘烤型烟具中,所述中空注入针采用耐高温材料制成。
在本发明提供的烘烤型烟具中,所述电控板还包括近距离通信单元、计时单元以及与所述通信单元、计时单元连接的处理器单元,所述处理器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有用于驱动所述电加热元件的第一驱动单元和用于驱动所述微型压力泵的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烟具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LED显示单元,所述处理单元连接的输出端还连接有用于驱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第三驱动单元和用于驱动所述LED显示单元的第四驱动单元。
在本发明提供的烘烤型烟具中,所述通信单元包括蓝牙单元或WIFI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深圳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708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