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链路监测方法和用户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76246.8 | 申请日: | 2017-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248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30 |
发明(设计)人: | 牛丽;吴昱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4/02 | 分类号: | H04W24/02;H04W76/19 |
代理公司: |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专利中心 11010 | 代理人: | 齐洁茹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链路 用户设备 数据传输 无线链路失败 检测 基站 预设 修复 非激活态 接口断开 核心网 移动性 监测 时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链路监测方法和用户设备,所述方法包括:UE在预设态时,根据用户面的数据传输情况,对UE的无线链路的状态进行检测,当检测出UE的无线链路失败时,进行无线链路修复。其中,所述预设态指UE与基站的接口断开且基站与核心网保持该UE的连接的状态。本发明所述方案,通过用户面的数据传输情况,对用户设备的无线链路的状态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出用户设备的无线链路失败时,进行无线链路修复,既便于适应UE在非激活态的移动性,又能降低数据传输的时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4G和5G通信系统中的一种无线链路监测方法和用户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长期演进系统(LTE,Long Term Evolution)主要由三个设备组成:用户设备(UE,User Equipment)、核心网(CN,Core Network)和基站(eNB,Evolved Node B),其中,核心网中的移动管理实体(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主要负责信令的传输,服务网关(SGW,Serving GetWay)主要负责数据的传输。UE和eNB的接口为Uu,eNB与核心网的接口为S1,如图1所示,为LTE的架构图。
而UE、eNB和MME的协议架构,如图2所示。对于UE,协议层RRC(Radio Resource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层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介入控制)和PHY(Physical Layer,物理层)属于AS(Access Stratum,接入层)层,而AS层的高层为NAS(Non Access Stratum,非介入层)层。
按照现在的协议规定,UE要与eNB通信,首先要接入该eNB,也就是发起随机接入过程。如图3所示,随机接入过程包括四个步骤,分别是:
步骤1:UE通过系统信息或者RRC信令获知用于随机接入的可用的前导序列码以及发送前导序列的时频位置,然后,在可用的资源内,随机选择前导序列和发送前导序列的时频位置,并发送给eNB;
步骤2:eNB通过随机接入前导序列采用的时频位置,推断UE可能采用的RA-RNTI,并用RA-RNTI解码前导序列,当eNB成功解码出前导序列后,给UE回复随机接入响应,响应中携带上行授权等信息;
步骤3:UE在上行授权的资源上发送RRC建立请求消息;
步骤4:eNB在上行授权的资源上解析上行数据,确认UE,解决冲突,并发送竞争决议标识给UE。
随后,UE进入连接态,然后发送/接收数据。
但是,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四个步骤,延时较长,为了简化步骤,提出了在非激活态,UE发送/接收数据,如图4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UE发送前导序列给eNB;
步骤2:当eNB成功解码出前导序列后,给UE回复随机接入响应,响应中携带上行授权等信息;
步骤3:UE在上行授权的资源上发送RRC消息并携带上行数据,或者,UE发送上行数据并携带UE的标识等信息;
步骤4:eNB在上行授权的资源上解析上行数据,确认UE,解决冲突,并发送竞争决议标识给UE。
可见,这种在非激活态下传输数据的方法要比在激活态下传输数据的方法,时延更小,更灵活。
在激活态下,为保证传输的连续性,UE需要监测无线链路的状态,如果发生了无线链路失败,要及时的恢复。与激活态类似,UE在非激活态传输数据时也会发生无线质量变差等问题。但是,与激活态不同,非激活态不需要及时恢复无线链路,但同时又需要将数据传输给网络,这就会导致数据传输失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762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