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在废弃易拉罐中剔除铁制易拉罐的易拉罐打包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41402.7 | 申请日: | 2017-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424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胡珂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珂 |
主分类号: | B65B63/02 | 分类号: | B65B63/02;B65B37/18;B65B57/14;B03C1/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84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弃 易拉罐 剔除 打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自动化包装技术领域,涉及自动包装设备,尤其是一种在废弃易拉罐中剔除铁制易拉罐的易拉罐打包方法。
背景技术
铝及其合金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机械、建筑、汽车、飞机、家电和包装材料等行业。80年代之后,全世界铝工业发展很快,产量已居有色金属之首,2001年原铝产量已达到2467万吨,消费量已达2352万吨。
原铝工业虽然发展很快,但也受到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能耗高、污染严重等问题的约束。为弥补原生铝发展的不足,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各国都非常重视再生铝的发展,再生铝及其产品已经广泛用于各工业领域。据悉,目前全世界再生铝产量已达800多万吨(其中不包括中国的产量),约占原铝产量的33%,并且发展势头迅猛。
据了解,我国目前年产再生铝至少在100万吨以上,其中进口废铝在60万吨左右。在利用的废铝中,废易拉罐的利用还处在初级阶段。根据了解,我国年生产易拉罐100亿支,消耗3004合金18万吨。易拉罐是一种常用的消耗品,用过即废。据悉,我国每年至少产生8万吨废易拉罐,另外还进口一部分废易拉罐,总量可达20万吨以上。易拉罐所用材料是一种档次较高的铝合金,但由于技术落后,废易拉罐全部被降级使用。
在易拉罐的回收中,将易拉罐压缩储存是常用的处理手法之一,但是在压制过程中铁质的易拉罐与铝制的易拉罐的分类还处于人工的分类阶段,人工分类存在局限性,很难达到百分之百的分类效果。且目前压制废弃易拉罐还没有实现全自动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以上缺陷,提供一种在废弃易拉罐中剔除铁制易拉罐的易拉罐打包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首先提供一种在废弃易拉罐中剔除铁制易拉罐的易拉罐打包装置,该装置包括:上料系统(1),进料系统(2),易拉罐打包系统(3),下料系统(4),控制主机。
进一步的,上料系统包括:上料传送带(101),强力电磁铁(102),第一光学检测装置(103),废料回收箱(104);上料传送带两侧具有第一侧面挡板和第二侧面挡板,上料传送带宽30cm,所述第一侧面挡板和第二侧面挡板在上料传送带起始端距离为30cm,所述第一侧面挡板和第二侧面挡板在距离上料传送带起始端40-50cm处的间距逐渐收缩至15cm,确保在该位置仅能通过一个易拉罐,所述第一侧面挡板在距离上料传送带100cm处具有第一缺口,第一缺口的长度为15cm;所述强力电磁铁安装在上料传送带的一侧,与第一缺口的位置相对应,用于将传送过程中的铁制易拉罐吸附剔除;所述强力电磁铁距离第一缺口的距离为30cm;所述第一光学检测装置的检测位置位于强力电磁铁与第一缺口中间,用于检测强力电磁铁上是否吸附了易拉罐,当强力电磁铁上吸附了易拉罐时,第一光学检测装置向控制主机发送信号,控制主机切断强力电磁铁的电源以使强力电磁铁上吸附的铁质易拉罐落下;所述废料回收箱位于强力电磁铁的下方,用于回收铁质易拉罐;
进一步的,所述进料系统具有进料传送带(201),进料口计量秤(202),进料挡板(203);所述进料传送带与上料传送带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但高度比上料传送带抵15cm,用于接住上料传送带传送的易拉罐;所述进料口计量秤安装在进料传送带的下方,可以对进料传送带连同其上面的易拉罐一同称重,并将重量信号发送至控制主机;进料挡板位于进料传送带的末端,用于在不需要进料时挡住进料传送带上的易拉罐,使易拉罐暂时在进料传送带上囤积;当进料口计量秤发送的重量信号达到所需重量时,控制主机发送信号暂停上料传送带停止上料,控制主机控制进料挡板打开,使进料传送带上的易拉罐进入易拉罐打包系统,当进料口计量秤发送的重量信号为进料传送带的重量时,表明进料传送带上的易拉罐已经全部进入易拉罐打包系统,控制主机发送信号,放下进料挡板,启动上料传送带,并控制易拉罐打包系统进行打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珂,未经胡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414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