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检测和吸附铜离子的双功能材料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39809.6 | 申请日: | 2017-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6164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发明(设计)人: | 吴根华;汪竹青;王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庆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0/24 | 分类号: | B01J20/24;B01J20/28;C02F1/28;B01J20/30;G01N21/78;C02F10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沈尚林 |
地址: | 24601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检测 吸附 离子 功能 材料 及其 合成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和吸附铜离子的双功能材料的合成方法,以生物相容的海藻酸盐和壳聚糖为原料,通过羧基和氨基的缩合反应使其相结合,后在碱土金属离子溶液中凝胶化,经干燥制备得到该双功能材料,本发明还公开了该双功能材料及其应用,该双功能材料能够快速检测出水体中的铜离子,对铜离子灵敏度高、吸附率高、且可循环使用,适用于江河湖泊水质调查、企业工厂排水水质监测和生活用水、食品、人畜血液与体液以及通过处理各类固态样品后获得的各种水样的检测和处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铜离子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检测和吸附铜离子的双功能材料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但过量的铜会造成肝脏损伤和引发肺癌,所以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生活饮用水中含铜量须低于1.0mg/L。水体中铜离子主要来源于铜矿的开采和冶炼、电镀和电器工业等。开发能够快速检测和吸附去除水体中铜离子的功能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水体中铜离子的检测,主要是通过金或银纳米粒子溶液比色检测和仪器检测来实现,其中金或银纳米粒子溶液比色检测操作简单,且适用于野外检测,但其灵敏度易受水样中其他成份干扰。仪器检测主要是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或等离子发射光谱仪等大型仪器对水样进行检测,需对样品进行预处理,且测试费用较高。去除水体中铜离子的方法目前主要有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膜过滤法、吸附法、反渗透、电化学等方法,其中吸附法由于操作简便、处理效率高、可实现铜离子回收利用等特点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报道的铜离子吸附剂主要有农业废弃物、无机纳米材料、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等,这些铜离子吸附剂具有如下的缺点:(1)农业废弃物吸附容量有限,且在使用过程中向释放有机质,造成水体化学耗氧量(COD)升高;(2)纳米材料吸附剂由于颗粒较小,回收困难不利于循环使用。(3)有机高分子聚合物,水溶性较差,只能应用于有机溶剂或有机溶剂和水的混合溶液;(4)只能吸附去除铜离子,不能同时实现铜离子的快速检测。目前,有关用于检测和吸附水体中铜离子的双功能材料的报道较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用于检测和吸附铜离子的双功能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应用,所合成的双功能材料适用于检测和吸附水体中Cu2+,并且易于回收,可循环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检测和吸附铜离子的双功能材料含有羧基和氨基功能基团及碱土金属离子,能够与Cu2+发生配位反应和离子交换反应;该双功能材料结合Cu2+后,显示出特有的蓝色,其中,氨基和羧基的摩尔比大于1:1。
优选地,氨基和羧基的摩尔比为1.5:1。
优选地,一种用于检测和吸附铜离子的双功能材料的合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功能试剂溶于缓冲溶液中,搅拌条件下,加入修饰剂和缩合剂进行反应,得到混合液;
(2)在搅拌条件下,将步骤(1)制得的混合液滴入含碱土金属离子的溶液,反应完全之后,经固液分离、洗涤、干燥,制得所述的双功能材料。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的功能试剂为海藻酸钠、海藻酸钾或海藻酸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修饰试剂为粘度≤200mPs·s的低粘度壳聚糖、甲基乙二醇壳聚糖或羧化壳聚糖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缩合剂为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2-(7-氧化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酯、N-羟基琥珀酰亚胺和1-羟基苯并三唑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的功能试剂为海藻酸钠;所述的修饰试剂为羧化壳聚糖;所述的缩合剂为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
优选地,步骤(1)中,反应温度为1~90℃;反应时间大于2小时;所述的缓冲溶液pH为4.5~6.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庆师范大学,未经安庆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398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