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飞机的起降方式及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39374.5 | 申请日: | 2017-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921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7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成;黄华辉;李玉龙;罗哲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神风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4D5/00 | 分类号: | B64D5/00;B64C27/08;B64F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500 广东省佛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飞机 起降 方式 及其 装置 | ||
技术领域
一种飞机的起降方式及其装置,属于航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飞机的起降方式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固定翼飞机及多旋翼飞行器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固定翼飞机飞行过程安全、飞行速度快、航程远和运载能力大的特点,但起降过程都需要用到跑道且无法在空中悬停;多旋翼飞行器能垂直起降、技术简单、机动灵活、操作简单及飞行震动小,但续航时间短和安全性低;虽然目前也有一些将固定翼和多旋翼组合起来的飞行器,如CW-20大鹏,但也只是强硬的将两个组合起来利用各自的优点,起降时采用多旋翼模式,高速巡航时采用固定翼模式,然而这样也增加了飞行器的负担,降低了飞行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传统的固定翼飞机的上述不足,本发明利用多旋翼飞行器优点,利用多旋翼飞行器与固定翼飞机组合,为飞机的起降提供一种新方式。
一种飞机的起降装置,包括固定翼飞机、多旋翼飞行器和多旋翼飞行器停放台;所述固定翼飞机包括机身、起落架、支撑杆、连接棒、GPS导航装置、惯性传感器、红外发光器、通信模块和连接端;所述起落架在机身腹部的下面,能收进机身,能在固定翼飞机降落时使用;所述支撑杆和连接棒连接,通过转动支撑杆关节位置上的电机改变支撑杆的形态,从而带动连接棒的收放,同时也有支撑连接棒的作用;所述连接棒是和多旋翼飞行器对接的装置,在对接时是竖直状态,能收进机身,相应的机身内有收放连接棒的空间,位于经过固定翼飞机重心铅垂线上且置于机身顶部,能在多旋翼飞行器拉起固定翼飞机悬停时使多旋翼飞行器和固定翼飞机相对平行;所述GPS导航装置是固定翼飞机的定位系统;所述惯性传感器具有测量固定翼飞机的加速度、倾斜度、振动和转摆等信息的功能,位于机身内部;所述红外发光器位于连接端的旁边,用于发出红外光信号;所述通信模块是固定翼飞机与外界信息连接的装置;所述连接端是固定翼飞机与多旋翼飞行器连接的部位,位于连接棒的上端;所述连接端包括卡扣装置,卡扣装置位于连接端的下面,用于锁住连接杆头。所述多旋翼飞行器包括飞行控制计算机、多旋翼惯性传感器、红外热像仪、多旋翼GPS导航装置、多旋翼通信模块、连接杆和连接杆垂直装置;所述飞行控制计算机是多旋翼飞行器的控制中心,包括图像识别处理系统和温度识别处理系统,飞行控制计算机能处理红外热像仪采集到的温度数据并转换成温度读数和图像,分别连接红外热像仪、多旋翼惯性传感器、多旋翼GPS导航装置和多旋翼通信模块;所述红外热像仪位于连接杆的下半部分,红外热像仪到连接杆的水平距离等于红外发光器到连接端的水平距离,能接收和汇聚被测物体发射的红外辐射并转换成电信号发送给飞行控制计算机形成温度信息和图像信息,用于识别捕捉红外发光器的位置;所述多旋翼惯性传感器具有测量多旋翼飞行器的加速度、倾斜度、振动和转摆等信息的功能,位于多旋翼飞行器机身内部;所述多旋翼GPS导航装置是多旋翼飞行器的定位系统;所述多旋翼通信模块是多旋翼飞行器与外界信息连接的装置;所述连接杆是多旋翼飞行器与固定翼飞机连接的装置,位于多旋翼飞行器的中心,与多旋翼飞行器垂直;所述连接杆包括连接杆头,连接杆头是多旋翼飞行器与固定翼飞机连接的部位,位于连接杆的下端,有两个凹槽,呈锥形;所述连接杆垂直装置能让连接杆始终保持是竖直状态,位于连接杆的顶端的两侧,与多旋翼飞行器连接,与多旋翼飞行器连接的部位有20°~30°的缺口,缺口中间有块挡板,使连接杆垂直装置能转摆角度不超过10°;所述多旋翼飞行器停放台是多旋翼飞行器停放的平台。
所述连接端呈漏斗形状。
所述连接杆头呈锥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神风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神风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3937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粒子冲击钻井检测与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循环利用余热的深冷液态空气储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