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丙烯酸类聚合物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29256.6 | 申请日: | 2017-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235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5 |
发明(设计)人: | 杨振忠;陈茜;唐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J3/24 | 分类号: | C08J3/24;C08L33/02;C08L53/00;C08L25/14;C08L8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6 | 代理人: | 王涛;马东伟 |
地址: | 100190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丙烯酸 类聚 纳米 颗粒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丙烯酸类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S1、将聚合物分散在有机溶剂中;
S2、将保护助剂加入步骤S1的溶液中,使聚合物中的羧基离子化而带负电荷;
S3、将交联剂加入步骤S2的溶液中,使聚合物发生分子内交联反应;
S4、对步骤S3的产物进行透析和冷冻干燥后处理;
所述聚合物为丙烯酸类聚合物;
所述聚合物为均聚物、无规共聚物或嵌段共聚物;
所述丙烯酸类聚合物纳米颗粒是由单分子链聚合物经分子内交联后得到的纳米颗粒;
所述步骤S2中保护助剂选自1-烷基咪唑中的一种;
所述步骤S3中所述交联剂为多异氰酸酯化合物或多氨基化合物;
所述多异氰酸酯化合物为1,6-己二异氰酸酯、对苯二异氰酸酯、邻苯二甲基二异氰酸酯、4,4’,4”-三苯甲烷三异氰酸酯中的一种;
所述多氨基化合物为四乙烯五胺、2,2’-乙二氧基二乙胺、4,7,10-三氧-1,13-十三烷二胺中的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有机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四氢呋喃、二甲基亚砜和二氧六环中的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聚合物浓度为0.01~300mg/mL。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保护助剂用量为咪唑基团与聚合物中的羧基摩尔比0.1:1~0.9: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反应条件为温度25~40℃,反应时间6-12小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所述交联剂中的异氰酸酯基团或氨基基团与聚合物中羧基的摩尔比为0.1:1~0.9: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对于交联剂为多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反应,反应条件为温度25~40℃,反应3-6小时;
对于交联剂为多氨基化合物的反应,需在步骤S2的聚合物溶液中加入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和N-羟基丁二酰亚胺活化羧基基团,再加入多氨基化合物,反应温度为常温,时间为24-48小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均聚物为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中的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规共聚物为乙烯基吡啶-丙烯酸共聚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马来酸酐-丙烯酸共聚物、乙烯基吡啶-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丙烯酸-丙烯酸酯共聚物、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丙烯酸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中的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嵌段共聚物为AB型两嵌段共聚物、ABA型三嵌段共聚物或ABC型三嵌段共聚物。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B型两嵌段聚合物中A链段为聚苯乙烯、聚甲基苯乙烯、聚乙烯、聚乙烯基吡啶、聚环氧乙烷、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B链段为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中的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BA型三嵌段共聚物中A链段为聚苯乙烯、聚甲基苯乙烯、聚乙烯基吡啶、聚环氧乙烷、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B链段为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中的一种;
或者A链段为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中的一种;B链段为聚苯乙烯、聚甲基苯乙烯、聚乙烯基吡啶、聚环氧乙烷、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BC型三嵌段共聚物中A链段为聚苯乙烯、聚甲基苯乙烯中的一种,B链段为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中的一种,C链段为聚乙烯基吡啶、聚环氧乙烷中、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的一种;
或者A链段为聚乙烯基吡啶,B链段为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中的一种,C链段为聚环氧乙烷、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的一种;
或者A链段为聚环氧乙烷,B链段为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中的一种,C链段为聚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的一种;
或者A链段为聚丙烯酸酯,B链段为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中的一种,C链段为聚甲基丙烯酸酯;
或者A链段为聚苯乙烯,B链段为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中的一种,C链段为聚甲基苯乙烯;
或者A链段为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中的一种,B链段为聚苯乙烯,C链段为聚甲基苯乙烯、聚乙烯基吡啶、聚环氧乙烷、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
或者A链段为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中的一种,B链段为聚甲基苯乙烯,C链段为聚苯乙烯、聚乙烯基吡啶、聚环氧乙烷、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
或者A链段为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中的一种,B链段为聚乙烯基吡啶,C链段为聚苯乙烯,聚甲基苯乙烯、聚环氧乙烷、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
或者A链段为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中的一种,B链段为聚环氧乙烷,C链段为聚苯乙烯,聚甲基苯乙烯、聚乙烯基吡啶、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
或者A链段为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中的一种,B链段为聚丙烯酸酯,C链段为聚苯乙烯,聚甲基苯乙烯、聚乙烯基吡啶、聚环氧乙烷、聚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
或者A链段为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中的一种,B链段为聚甲基丙烯酸酯,C链段为聚苯乙烯,聚甲基苯乙烯、聚乙烯基吡啶、聚环氧乙烷、聚丙烯酸酯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未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2925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