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掉道矿车自动上道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08064.7 | 申请日: | 2017-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981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7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国军 |
主分类号: | B61K5/06 | 分类号: | B61K5/06 |
代理公司: | 双鸭山欣合专利事务所23203 | 代理人: | 黄志坚 |
地址: | 155100 黑龙江省双鸭***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矿车 自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矿山机械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掉道矿车自动上道装置。
背景技术
矿山井下和井上运输普遍采用矿车运输物料,由于空间受到局限,矿山轨道铺设环境较差,矿车运输物料的过程中经常发生方向和倾斜角的改变,同时,因矿山压力作用,矿山容易发生轨型的改变,经常有分岔点,造成轨道左右倾斜和局部凸起等等,因此,矿车运输物料的过程中以及矿车刚停止运行时经常发生意外脱轨掉道现象。
由于矿山轨道运输严禁人车同行,矿车运输物料的过程中发生掉道现象很少有被及时发现的,当发现矿车掉道时,往往这一台或几台掉道的矿车已经脱轨运行了很长一段距离,矿车掉道轻者会造成了轨道、地轮损坏和车内货物沿途抛撒,严重的会造成矿车翻滚车体损坏,巷道内设备设施损坏,支护损坏,甚至是顶板冒落事故,同时,恢复掉道矿车损坏的轨道和其它设备设施自然需要人力、物力和时间,就是处理掉道矿车也至少要两人以上配合进行,不但费力费时,还经常伤害人员身体。
目前,矿车掉道后的复轨方法大体可归结为三类:
1、垫契子和短铁短木法,在掉了道的车轮下垫上契子或是短铁短木,在牵引矿车的同时再通过车体与巷道帮的支撑或是直接由人背着矿车,使掉道矿车在车轮升高的同时回位上道,这种方式最为费时费力,有时一次不成再重复第二次,甚至更多次,处理完前轮处理后轮;
2、八字型矿车复轨器,这种复轨器极其简单,就是两块八字型铁板,两侧凸起的边缘外长里短。在发现矿车掉道时,牵引设备停车后,用人工将复轨器骑放在掉了道的两个车轮前,牵引设备开车,在牵引矿车时,车轮在铁板斜面上滚动升高,同时靠凸起边缘的导向作用使矿车车轮回位上道;
3、液压式矿车复轨器,与轿车换轮胎用的千斤顶相同,通过手动启动液压泵,抬起矿车的一侧或一头,使之回位上道,然后再使另一侧或一头回位上道;
以上三种方式都是在知道矿车掉道后,甚至是造成损害后果后,通过人员使用相应的器具处理掉道矿车,其不足是:
1、无法减轻和避免掉道矿车造成的损害;
2、无法对沿途轨道两侧相关设备设施进行保护;
3、使掉道矿车回位上道要用人力和工时。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掉道的矿车不能及时复轨上道会给矿山企业造成巨大损害,因此,能使掉道的矿车及时、自动复轨上道是最理想的目标。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掉道矿车自动上道装置,该掉道矿车自动上道器不仅安装方便、牢固耐用,而且采用车轮升高斜面与车轮上道平面和自动复位相结合的结构特点,达到了运行中的矿车在掉道后无需其它人力及设备的情况下及时、自动复轨上道的目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沿矿车运行方向可分为左侧轨道和右侧轨道,包括左侧轨道上道组件和右侧轨道上道组件,其中,所述的左侧轨道上道组件和右侧轨道上道组件结构相同,对称安装在左侧轨道和右侧轨道两侧,以右侧轨道上道组件为例,所述的右侧轨道上道组件包括掉道轮升高器件和掉道轮回位器件,所述的掉道轮升高器件和掉道轮回位器件安装在右侧轨道的两侧,螺栓紧固;
所述的掉道轮升高器件包括升高倾斜板面部分、升高缓冲平面部分、加强筋、加强立板、连接立板和连接组件,所述的连接组件包括螺栓套管和连接套管,所述的升高倾斜板面部分、升高缓冲平面部分为一体结构,所述的升高倾斜板面部分低端有道牙卡口,所述的升高倾斜板面部分高端与升高缓冲平面部分间有折点,所述的加强筋与所述的升高倾斜板面部分和升高缓冲平面部分的底面连接,所述的加强立板为几字形,所述的加强立板顶部连接所述的加强筋一端底面,所述的加强立板上有螺栓套管连接孔,所述的螺栓套管外径与所述的螺栓套管连接孔紧配合,所述的连接立板焊接于所述的升高倾斜板面部分低端两侧,所述的连接立板上有连接套管连接孔,所述的连接套管的外径与所述的连接立板上的连接套管连接孔紧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国军,未经李国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080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