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作物根肿病的生物肥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02054.2 | 申请日: | 2017-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662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刘勇;黄小琴;伍文宪;张雷;尹全;周西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玖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38 | 代理人: | 黎祖琴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作物 根肿病 生物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根肿病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作物根肿病的生物肥。
背景技术
目前,在防治根肿病方面,常用的方法主要为施用大量化学药剂,而常规意义上的发酵肥的制备成本较高,周期也较长,不太适用于大范围的推广使用。
利用禽畜粪便作为生物肥是常用的选择,然而也存在着防病效果差的缺点。
发表于《西南农业学报》的《蚯蚓粪对油菜根肿病的控制效果评价》研究了蚯蚓粪对于油菜根肿病的控制效果,然而,其所得的防治效果最高仅为70%,平均防效仅为61.4%。重要的是,与1%石灰水处理组和1%石灰水+75%百菌清WP处理组相比,其防效并没有多大的提升,甚至在一些平行实验上其防效还低于其它两个处理组。可以得出的结论仅为蚯蚓粪与1%石灰水一样,提高了土壤中的pH,使得病原菌的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
事实上,在利用蚯蚓及其粪便来改良土壤并减少作物病害方面,多年前就受到了本领域的研究者关注。然而,蚯蚓的引入能否或者如何引入蚯蚓才能对根肿病防治有效,却还存在争议,如Hanna Friberg及其合作者在《土壤动物学报》(Pedobiologia)上发表的文章“Effect of earthworms and incorporation ofgrasson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中指出,与他们的预期和其它的研究结论相反,他们并没有发现添加黑麦草或者同时添加黑麦草和蚯蚓对于防治根肿病有什么帮助。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高效利用禽畜粪便作为生物肥的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治作物根肿病的生物肥,该生物肥包括蚯蚓粪和抗菌剂,所述抗菌剂的添加量为100~200ml 20000~40000倍稀释液/10kg·蚯蚓粪,所述抗菌剂包括科佳、福帅得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蚯蚓粪的粒径为0.5~2mm。
本发明发现对所述粒径的蚯蚓粪添加微量的抗菌剂,便可以获得非常好的根肿病防治效果,这一技术效果是令人惊喜的。虽然有报道称通过加入蚯蚓粪调节土壤中的pH,再施加额外的发酵肥可以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其方法成本较为高昂。而本发明通过控制蚯蚓粪的粒径,在仅仅添加微量的抗菌剂的情况下,便实现了非常好的抗菌效果。可能的机理在于本发明粒径的蚯蚓粪不仅具有提供肥力的效果,还起到一定的物理阻隔病原菌侵染的作用,同时还有助于抗菌剂的分散、缓释和持续作用。
所述抗菌剂为科佳。优选的,科佳稀释倍数为25000倍。更优选的,其添加量为150ml。
所述抗菌剂为福帅得。优选的,福帅得的稀释倍数为30000倍。更优选的,其添加量为180ml。
优选的,所述蚯蚓粪的粒径为1.0~1.5mm。
所述作物为十字花科作物。优选的,所述作物为油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可以实现优秀的根肿病防治效果;本发明生物肥原料廉价易得,所用抗菌剂的用量十分少,使得本发明的使用成本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只是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熟练人员根据上述发明内容所做出的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配制生物肥:
向蚯蚓粪中添加抗菌剂科佳,所述抗菌剂的添加量为100ml20000倍稀释液/10kg·蚯蚓粪,所述蚯蚓粪的粒径为0.5~2mm。
实施例2
配制生物肥:
向蚯蚓粪中添加抗菌剂科佳,所述抗菌剂的添加量为200ml40000倍稀释液/10kg·蚯蚓粪,所述蚯蚓粪的粒径为0.5~2mm。
实施例3
配制生物肥:
向蚯蚓粪中添加抗菌剂科佳,所述抗菌剂的添加量为150ml25000倍稀释液/10kg·蚯蚓粪,所述蚯蚓粪的粒径为1.0~1.5mm。
实施例4
配制生物肥:
向蚯蚓粪中添加抗菌剂福帅得,所述抗菌剂的添加量为180ml30000倍稀释液/10kg·蚯蚓粪,所述蚯蚓粪的粒径为1.0~1.5mm。
对比实施例1
除粒径为2.5~3.0mm之外,其余与实施例3一致。
实验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0205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富硒蛹虫草液体培养基
- 下一篇:一种提高油用牡丹抗旱性的育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