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扣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53411.0 | 申请日: | 201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949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绵田侑祐;斋藤拓宏;秦靖德;村崎龙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B60R22/26 | 分类号: | B60R22/2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青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扣环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扣环装置。减少从扣环输入给乘客的负载。抬起扣装置(10)具备与插通有供乘客佩戴的安全带的舌片卡合的扣环(12)。另外,抬起扣装置(10)具备线(34),该线(34)的一部分形成被固定于扣环(12)侧的第一固定部(34A)并且另一部分形成被线引导器(36)支承的被支承部(34C),改变第一固定部(34A)与被支承部(34C)之间的距离使扣环(12)移动。而且,在朝向舌片被卡合的方向的外力输入至扣环(12)时,线(34)的第一固定部(34A)与被支承部(34C)之间的部位(34D)朝与舌片被卡合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移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扣环装置。
背景技术
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扣环装置,其具备供舌片卡合的扣环,该舌片插通有供乘客佩戴的安全带。该扣环装置具备马达、通过马达的驱动而移动的主轴螺母、连结主轴螺母和扣环的线缆。而且,通过驱动马达使主轴螺母移动,从而拉动线缆,使扣环移动。
然而,考虑到在乘客乘车时或下车时,乘客与扣环接触。在该情况下,希望能够减少从扣环输入给乘客的负载。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3/0032653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上述事实,目的是得到能够减少从扣环输入给乘客的负载的扣环装置。
技术方案1所述的扣环装置具备:扣环,插通有供乘客佩戴的安全带的舌片与该扣环卡合;和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的一部分形成为被固定于上述扣环侧的固定部并且另一部分形成为被支承部件支承的被支承部,在改变上述固定部与上述支承部件之间的距离使上述扣环移动,并且朝向上述舌片卡合来的方向的外力输入至上述扣环时,上述固定部与上述被支承部之间的部位向与上述舌片卡合来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移位。
技术方案2所述的扣环装置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扣环装置中,上述连结部件形成为相互相邻配置的一对线,在朝向上述舌片卡合来的方向的外力输入至上述扣环时,一侧的上述线的上述固定部与上述被支承部之间的部位、和另一侧的上述线的上述固定部与上述被支承部之间的部位朝相互不同的方向移位。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扣环装置,若改变连结部件中固定有扣环的固定部与支承部件的距离,则扣环移动。这里,若乘客接触扣环而使朝向舌片被卡合的方向的外力输入至扣环,则连结部件中固定有扣环的固定部与被支承部件支承的被支承部之间的部位朝与舌片卡合来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移位。由此,能够减少从扣环输入给乘客的负载(从乘客输入至扣环的负载的反作用的负载)。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扣环装置,若改变一对线中固定有扣环的固定部与支承部件的距离,则扣环移动。这里,若乘客接触扣环而使朝向舌片被卡合的方向的外力输入至扣环,则一对线中固定有扣环的固定部与被支承部件支承的被支承部之间的部位在与舌片被卡合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并且朝相互不同的方向移位。由此,能够减少从扣环输入给乘客的负载(从乘客输入至扣环的负载的反作用的负载)。
附图说明
图1是分解表示抬起扣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抬起扣装置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表示向扣环输入外力前的状态的一对线的示意图。
图4是示意性表示向扣环输入了外力的状态的一对线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抬起扣装置(扣环装置);12扣环;34线(连结部件);34A第一固定部(固定部);34C被支承部;34D部位(固定部与被支承部之间的部位);36线引导器(支承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扣环装置。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示出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来说明时,示出的是从就座于车座的乘客观察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而且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FR表示前方,箭头UP表示上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34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扣环装置
- 下一篇:无人车安保控制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