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β‑相含量聚偏氟乙烯薄膜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26501.0 | 申请日: | 2017-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238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刘力;王毅伟;梁永日;温世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71/34 | 分类号: | B01D71/34;B01D69/12;B01D6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量 聚偏氟 乙烯 薄膜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偏氟乙烯薄膜的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高β-相含量聚偏氟乙烯薄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偏氟乙烯因为其自身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和电性能而在涂料、化工管道、电子设备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尤其是由于其优异的电性能在传感器、执行器、存储器方面的应用最为广泛,聚偏氟乙烯在电子设备的应用可使设备小型化、轻量化。聚偏氟乙烯优异的电性能主要来源其全反式极性β-相晶体结构,因而要制备电性能好的聚偏氟乙烯材料就需要制备高β-相含量的聚偏氟乙烯。但是纯的聚偏氟乙烯的β-相含量还不能满足要求,所以就大大限制的聚偏氟乙烯的广泛应用,因此改性聚偏氟乙烯显得尤为重要。
对聚偏氟乙烯的改性中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加入填料通过共混改性,根据各种不同的功能性可以加入具有某一功能性的颗粒、纤维等等,纳米填料由于其直径小、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高、易实现表面功能化而成为改性聚偏氟乙烯的理想填料。Xianling Xu等用部分还原的氧化石墨烯作为填料添加到聚偏氟乙烯中,氧化石墨烯可作为有效的成核剂促进β-相聚偏氟乙烯的形成,聚偏氟乙烯复合材料具有高的介电常数,同时介电损耗低,可使材料应用在电荷存储领域。Liangke Wu等将聚偏氟乙烯与六氟丙烯进行共聚,并在溶液中添加银纳米线,银纳米线在聚偏氟乙烯结晶过程中影响聚偏氟乙烯的晶体结构,在最佳含量0.1wt%时,银纳米线作为成核剂促进聚偏氟乙烯形成更多的β-相聚偏氟乙烯结构,且经过拉伸和极化β-相含量还能进一步增加。
虽然改性聚偏氟乙烯的成核剂很多,且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关于金属银改性聚偏氟乙烯的研究鲜有。银可作为聚偏氟乙烯的成核剂改性聚偏氟乙烯,有效提高β-相晶体结构的含量。Swarup Manna等制备和表征银/聚偏氟乙烯纳米复合材料,对其结晶研究表明聚偏氟乙烯中-CF2偶极子和银纳米粒子间存在偶极作用,银纳米粒子作为成核剂促进聚偏氟乙烯结晶,形成更多的β-相晶体结构。但银粒子含量不能太高,银粒子浓度增大,尺寸增大,银粒子团聚倾向严重,其作为成核剂的效应减弱,不能有效促进聚偏氟乙烯结晶,β-相晶体含量减少,聚偏氟乙烯复合材料性能也变差。Xiaoyun Huo等用银纳米线改性聚偏氟乙烯材料,银纳米线/聚偏氟乙烯复合材料的β-相晶体含量很高,介电常数在银纳米线含量为1.8vol%时接近80000,复合材料中形成大量微电容网络,材料的介电性很好。
银粒子浓度不可过大,且银的成本高。二氧化硅纤维的物理化学性能优异,耐高温因而热稳定性好,具有化学稳定性和耐腐蚀性,常用作载体材料。因而我们将银镀在二氧化硅纤维基体上,用二氧化硅纤维作为载体和支架,可控制银粒子浓度,又能降低成本。聚偏氟乙烯的应用主要是其电性能的应用,将银镀在二氧化硅纤维上,可增大复合填料的逾渗阈值,降低介电损耗。此外,纤维的长径比大,将银镀在二氧化硅纤维上容易形成搭接结构,复合填料的改性效果更好,可以得到高β-相含量聚偏氟乙烯薄膜。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制备方法制备的聚偏氟乙烯薄膜β-相含量不够高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高β-相含量聚偏氟乙烯薄膜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采用溶液涂膜方法制备聚偏氟乙烯薄膜,通过添加成核剂对其晶体结构进行改性,可以得到高β-相含量聚偏氟乙烯薄膜。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高β-相含量聚偏氟乙烯薄膜,其特点是包括下述步骤:
a.将聚偏氟乙烯粉末溶于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中,在60℃水浴中搅拌溶解,完全溶解后冷却至室温,得到单一溶剂的聚偏氟乙烯溶液;
b.为调节溶剂的挥发速率,在上述聚偏氟乙烯溶液中加入丙酮,室温磁力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溶剂的聚偏氟乙烯溶液,浓度为0.8g/10ml,N,N-二甲基甲酰胺中与丙酮的体积比为8/2;
c.在聚偏氟乙烯溶液中添加聚偏氟乙烯质量1%的镀银二氧化硅纤维0.008g作为成核剂,磁力搅拌至得到均匀聚偏氟乙烯混合溶液;
d.将配置好的聚偏氟乙烯混合溶液滴在载玻片上,在真空环境中60℃结晶8h,得到镀银二氧化硅纤维/聚偏氟乙烯复合薄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265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