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厌氧降解垃圾焚烧渗沥液中富里酸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25344.1 | 申请日: | 2017-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629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孙德智;高严;党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C02F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任晓云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降解 垃圾 焚烧 渗沥液中富里酸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高效厌氧降解垃圾焚烧渗沥液中富里酸的方法》,通过强化反应器中生物电化学反应促进富里酸的降解,属于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领域。所述方法涉及一种高效降解富里酸的成套装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按照污泥和渗沥液体积比30%‑40%接种厌氧污泥;然后在厌氧反应器内部安置电极并施加直流电压进行处理。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法不仅实现了渗沥液中COD的有效去除,更促进渗沥液中富里酸物质的高效降解,有利于出水的后续处理。同时该体系增产甲烷,完全可以抵消处理过程中的电能损耗,实现节能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垃圾焚烧渗沥液中富里酸降解技术。主要是通过厌氧产甲烷生物反应器耦合微生物电解池,强化微生物电化学反应,实现高效降解富里酸的目的,该方法属于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生物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也逐年增加。2015年,我国大中城市的城市生活垃圾总产生量已超过1.8亿吨,随着土地资源的限制和垃圾焚烧的大力开展,传统的垃圾填埋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比例逐年减小,垃圾焚烧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另一个主要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2015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有35%通过焚烧进行处理。由于我国成生活垃圾含水率较高,为了提高生活垃圾的热值,在焚烧处理前需进行堆酵以沥除水分,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占垃圾处理量5-28%的焚烧渗沥液,产量巨大。垃圾焚烧渗沥液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并带有强烈的恶臭气味。一般COD可达40000mg/L以上,BOD/COD大于0.4,可生化性强;氨氮可达1000-1500mg/L;同时含有大量腐殖质等数十种难降解有机质,属于典型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必须经过有效处理。目前,国内对垃圾焚烧渗沥液的处理通常采用“物化处理+厌氧消化+好氧脱氮+膜组件深度处理”等组合工艺。
腐殖质是一类分子量较大、较难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根据其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特性可分为腐殖酸和富里酸。其中富里酸在垃圾焚烧厂渗沥液中含量较高,占所有腐殖质成分的95%以上,可达数千毫克每升。这部分富里酸会对垃圾焚烧渗沥液的处理产生较大影响,需要特别关注。
专利CN102101741A报道了一种垃圾焚烧厂渗沥液处理装置及处理工艺。该工艺采用水解酸化、SBR、混凝和消毒处理渗沥液。处理后出水常规指标可以达到冷却用水水质标准(GB/T 50050—2007);
专利CN102107997A报道了一种处理生活垃圾焚烧厂垃圾滤出液的方法。该方法首先经过调节池调节垃圾渗沥液,然后通过混凝沉淀和投加二氧化碳沉淀法进行预处理,之后通过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缺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以及两级好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进行处理,出水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
专利CN103787554A报道了一种垃圾渗沥液的处理工艺,即采用“预处理-脱氨处理-厌氧生化处理-曝气生物滤池脱氮脱碳”的工艺,出水可达到国家排放标准(GB8978-1996);
专利CN103011489A报道了一种生活垃圾渗沥液处理系统。该系统依次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膜生物反应器和碟管式纳滤器处理垃圾焚烧渗沥液;
专利CN102531284A报道了一种用于垃圾渗沥液处理工艺,即垃圾渗沥液经预处理后,再接厌氧、好氧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处理,再经过滤处理。
专利CN65767报道了一种处理生活垃圾焚厂的垃圾渗沥液的设备及其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预处理系统(离心脱水进行固液分离)、膜生物反应系统和碟管式反渗透系统。
专利CN1528685报道了一种生活垃圾渗沥液处理方法。该方法采用“物化混凝沉淀或混凝气浮-催化氧化(紫外光、超声波、化学或电化学催化氧化中的任何种方法加以应用)-吹脱曝气-厌氧-好氧生化-二次沉淀-物化处理(混凝沉淀或混凝气浮)-杀菌”的处理工艺,出水可达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的一级标准(GB16889-200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林业大学,未经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253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吊灯(SJ‑6362)
- 下一篇:一种地聚合物类软土胶结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