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热挤压式垃圾持续处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24166.0 | 申请日: | 2017-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050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曹文波;张文锐;魏凌敏;舒志强;唐武才;李启仁;李文龙;郎志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未名鼎和环保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G5/027 | 分类号: | F23G5/027;F23G5/04;F23G5/08;F23G5/44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19 | 代理人: | 屈科辉,傅磊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热 挤压 垃圾 持续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垃圾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挤压式垃圾持续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垃圾热解气化焚烧炉就是现有垃圾无公害处理最常用处理设备。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最底层的垃圾燃烧为整个炉体供热,由于燃烧的气流是向上的,使得燃烧时垃圾从上往下依次形成干燥层、干馏层、还原层和燃烧层,层层紧密相连,并一步一步递近直至所有垃圾最终全部成为燃烧层的燃料为止。现有的垃圾热解气化焚烧炉由于其结构限制,热解效率低,亟待改进。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加热挤压式垃圾持续处理系统。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加热挤压式垃圾持续处理系统,包括:炉体、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其中:
炉体内且位于靠近其底部的一侧设有管排层,所述管排层与炉体底部之间预留有间距形成灰渣仓;
炉体内且位于管排层的上方设有相对布置的第一挤压板、第二挤压板,第一挤压板和第二挤压板靠近管排层的一端与管排层之间预留有间距;
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分别与第一挤压板、第二挤压板传动连接用于驱动二者进行相向运动;
炉体内且位于第一挤压板、第二挤压板之间设有加热管组,加热管组包括多根加热管,各加热管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挤压板和第二挤压板的运动方向一致,且各加热管的两端均分别穿过第一挤压板、第二挤压板与炉体的内壁固定。
优选地,第一挤压板远离第二挤压板的一面为锥形面。
优选地,第二挤压板远离第一挤压板的一面为锥形面。
优选地,炉体内且位于第一挤压板和第二挤压板之间设有导热柱,导热柱竖直布置。
优选地,第一挤压板靠近第二挤压板的一面设有若干凸起。
优选地,第一挤压板由导热绝缘材质制作而成,第一加压板内部且位于靠近第二挤压板的一侧设有发热丝。
优选地,第二挤压板靠近第一挤压板的一面设有若干凸起。
优选地,第二挤压板由导热绝缘材质制作而成,第二加压板内部且位于靠近第一挤压板的一侧设有发热丝。
优选地,各加热管在第一挤压板和第二挤压板之间沿炉体的高度方向分层布置。
优选地,位于管排层的上方,且由靠近管排层的一侧向远离管排层的一侧,各加热管之间的层距依次递减。
优选地,炉体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
优选地,第一挤压板、第二加压板位于炉体长度向的两端。
优选地,加热管在炉体内均沿炉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本发明中,通过在炉体内设置管排层,利用管排层在炉腔底部分隔出灰渣仓,垃圾在处理过程中预先在排管层上方铺设一层点燃的燃料层,并将垃圾铺设在燃料层的上方,利用燃料层在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对上层垃圾进行加热、干燥,使其热解,并利用最底层干燥后的垃圾作为续补燃料继续对上层垃圾进行加热、干燥,而垃圾燃烧后的灰渣则进入灰渣仓。通过在管排层的上方设置第一挤压板、第二挤压板,并使第一挤压板、第二低压板与排管层之间预留间距,使得第一加压板和第二挤压板位于垃圾燃烧层的上方,并利用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驱动二者进行相向运动,从而实现对燃烧层上方的垃圾形成挤压,以加快燃烧层上方垃圾的热解、干燥效果;同时,通过在第一加压板和第二挤压板之间设置加热管组,利用加热管组对燃烧层上方的垃圾进行辅助加热,以避免因燃烧层燃烧产生的热量无法维系上层垃圾的热解、干燥需求而造成燃料无法持续续补,垃圾处理无法持续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加热挤压式垃圾持续处理系统,通过对燃烧层上方的垃圾进行挤压和加热的方式,加快燃烧层上方垃圾的热解、干燥效果,并使得炉内温度可以保证炉内垃圾持续、高效的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加热挤压式垃圾持续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加热挤压式垃圾持续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加热挤压式垃圾持续处理系统,包括:炉体1、第一驱动装置2和第二驱动装置3,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未名鼎和环保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未名鼎和环保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241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