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帘式空气加湿降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04779.2 | 申请日: | 2016-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811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7 |
发明(设计)人: | 秦瑾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绿尚(上海)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6/04 | 分类号: | F24F6/04;F24F13/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48 | 代理人: | 姜庆梅 |
地址: | 20002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帘 空气 加湿 降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加湿设施,具体是一种水帘式空气加湿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不断提高;在家居和工作环境中,对空气的温度、湿度、空气中PM2.5含量都有对应的空气处理设备;空气净化器为过滤空气中粉尘、杀灭空气中病菌的设备;常用的空气净化器通常设置HEPA滤网,通过空气穿过HEPA滤网的净化作用来净化空气,同时配合紫外杀菌灯、负离子发生器等模块的作用,改善空气质量;加湿器为提高室内空气湿度的空气处理设备,利用雾化装置将水雾化散布到空气中,提高空气湿度;近些年来,加湿器更多的在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现在市面上存在的加湿器,在使用上,结构复杂,操作不便,制作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帘式空气加湿降温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帘式空气加湿降温装置,包括加湿装置和排风装置;所述加湿装置包括支撑底座、装置箱体、蓄液室、安装块、支撑柱、漏水口、水帘、滤网进气窗、拉环、毛细导管连接件、滤网框架、淋水器、第一导液管、装置室、连接件、提手、注水漏斗、注水管、第二导液管和微型水泵;所述装置箱体固定设置在支撑底座的上面;所述蓄液室设置在装置箱体的下面,在其右侧设置有漏水口;所述装置室设置在蓄液室的上面;所述注水漏斗通过注水管和蓄液室相连通,设置在蓄液室的左外侧面上;所述淋水器固定设置在装置室的上端右内侧;所述安装块固定设置在蓄水室的内部,在其漏水口的下端;所述水帘的上端通过毛细导管连接件和淋水器的出水口相连接,其下端通过支撑柱和安装块相连接;所述微型水泵固定设置在装置室内,在水帘的左侧,其进水端通过第二导液管和蓄液室相连通,其出水端通过第一导液管和淋水器相连通;所述排风装置包括进风漏斗、进风管、排风机箱、出风漏斗、出风管、出风网窗、风箱底座、排风支撑架、微型电动机和排风扇叶;所述进风漏斗固定设置在装置室内,在微型水泵的左侧;所述排风机箱通过风箱底座固定设置在进风漏斗的左侧,其右侧进风口通过进风管和进风漏斗相连通;所述微型电动机通过排风支撑架固定设置在排风机箱内,其输出轴上设置有排风扇叶;所述出风漏斗通过出风管设置在排风机箱的左侧;所述出风网窗固定设置在装置室的左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提手通过连接件销接设置在装置箱体的上面,其上设置有凹凸花纹。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滤网进气窗通过滤网框架插接设置在装置室的右侧,在其外侧设置有拉环。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水帘呈蜂窝装置结构,其采用多层纤维材质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排风机箱将外界空气吸入装置室内,空气通过水帘后,被加湿净化,并能够对空气温度进行降低,最后通过出风网窗排出;水帘呈蜂窝装置结构,能够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升加湿效率,在微型水泵的作用下,清水通过淋水器流入水帘,空气经过水帘被加湿净化,多余的清水通过漏水口流回蓄液室内,水源循环利用,能够有效利用水资源;装置结构合理,操作方便,节能环保,安全卫生,维护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水帘式空气加湿降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水帘式空气加湿降温装置中水帘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水帘式空气加湿降温装置中排风机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底座,2-装置箱体,3-蓄液室,4-安装块,5-支撑柱,6-漏水口,7-水帘,8-滤网进气窗,9-拉环,10-毛细导管连接件,11-滤网框架,12-淋水器,13-第一导液管,14-装置室,15-连接件,16-提手,17-进风漏斗,18-进风管,19-排风机箱,20-出风漏斗,21-出风管,22-出风网窗,23-注水漏斗,24-注水管,25-风箱底座,26-第二导液管,27-微型水泵,28-排风支撑架,29-微型电动机,30-排风扇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绿尚(上海)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绿尚(上海)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0477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图像修复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并联发电式的联动机械弹性储能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