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升降桌子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05330.0 | 申请日: | 2016-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034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阮恩杰;唐明君;李进移;陈兴良;郁剑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汇五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B9/10 | 分类号: | A47B9/10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盛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3243 | 代理人: | 龙洋 |
地址: | 31519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升降 桌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桌子,涉及一种升降桌子以及单电机控制盒线路。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桌子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常规的普通桌子,而普通桌子只能实现物品的摆放,并不能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随意的调节桌子高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的工作效率,并给予人的身体带来伤害;
另一种是升降桌子,该桌子的升降装置需要通过手动操作才能实现桌子的升降,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手动操作桌子升降并不方便,从而会减低工作效率;
而用于控制升降桌子动力装置的线路多处于两种极端,一种是过于简单,这一种往往不够智能,电器原件容易受损,且操作复杂,并且存在安全隐患,另一种是过于智能,电路复杂,制作成本较高,本发明电路简单且高智能,无需手控操作,智能控制执行元件运行,设有防撞系统,执行元件碰到物体能自行停止运行,设有保护电路不易损坏电器原件,设有警报系统防止突发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为解决现有桌子结构上的不足,需要设计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电路控制稳定的升降桌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电路控制稳定的升降桌子。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升降桌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桌板,横向设置;
传动装置,所述传动装置设于桌板下表面且与桌板轴向方向平行;
桌脚,其与桌板下表面活动相连;
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设于桌板下表面中心;
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安装在桌脚上,且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内杆、升降外杆、升降内壳以及升降外壳;所述升降内杆插入升降外杆,且升降内杆与传动装置转动连接,所述升降外杆底端嵌入升降外壳,所述升降外壳下端与桌脚螺栓固定,且升降外壳内插有升降内壳,所述升降内壳上端固定连接桌板;
所述升降桌子还包括用于控制动力装置的单电机控制盒线路,所述单电机控制盒线路包括微处理器、警报电路、电源稳压电路,以及执行电路与电机驱动电路,其中,所述微处理器发送信号给电机驱动电路,所述电机驱动电路接受信号调整电机的工作状态,所述电机驱动电路根据电机的工作状态生成反馈信号发送给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根据反馈信号控制执行电路的开关以及控制警报电路的开关,所述微处理器包含第一芯片IC1,所述第一芯片IC1的型号为15w404as,所述电源稳压电路包含第二芯片IC2,所述第二芯片IC2的型号为34063。
在上述的一种升降桌子中,所述升降内杆包括设有外螺纹的下端部、上端部,所述下端部插入升降外杆,所述上端部顶端呈六棱柱状;所述升降内杆相对于升降外杆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所述上端部由下往上依次安装升降端盖、隔板、升降斜齿轮,所述升降斜齿轮包括升降齿轮面、升降安装部,所述升降安装部安装在升降内杆的上端部顶端。
在上述的一种升降桌子中,所述升降内壳的内部上端设有升降罩且升降内壳与升降罩螺纹连接,所述升降罩左侧面设有左通孔,右侧面设有右通孔,所述左通孔与右通孔安装传动装置。
在上述的一种升降桌子中,所述桌板下表面中心设有机座,所述机座上表面安装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包括控制盒、电机、传动盒,所述传动盒内设有呈六棱柱状的动力杆,所述动力杆贯穿且对称分布在传动盒两侧。
在上述的一种升降桌子中,所述传动装置包括
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内部设有通孔且呈六棱柱状,所述连接杆右端插有动力杆;
传动杆,所述传动杆插入连接杆左端;
杆套,所述杆套套于所述传动杆外表面,杆套左端设有传动斜齿轮、左轴承、左端盖,杆套右端设有右轴承、右端盖。
在上述的一种升降桌子中,所述左轴承嵌入左端盖内,所述右轴承嵌入右端盖内;所述传动斜齿轮包括传动齿轮面、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嵌入左轴承内;所述升降斜齿轮面与所述传动斜齿轮面齿合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升降桌子中,所述警报电路包括:第八电阻R8、警报器BUZ、第七二极管D7、第二三极管Q2,以及第九电阻R9,所述第八电阻R8一端连接电源电压VCC,其另一端分别与警报器BUZ的一端、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相连,警报器BUZ的另一端与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并在一起与第二三级管Q2的发射极相连,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地线,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第九电阻R9的一端形成警报电路,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芯片IC1的第十三引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汇五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汇五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053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