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静脉腔内输氧装置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20990742.8 申请日: 2016-08-29
公开(公告)号: CN206508329U 公开(公告)日: 2017-09-22
发明(设计)人: 解启莲;马祖长;徐晓嵘;余洪龙;韩迎春;李小双 申请(专利权)人: 安徽通灵仿生科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61M5/14 分类号: A61M5/14;A61B5/145
代理公司: 安徽信拓律师事务所34117 代理人: 张加宽
地址: 230088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 国省代码: 安徽;3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静脉 输氧 装置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实用新型涉及人工输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静脉腔内输氧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人体内氧的储备甚微,必须从外界源源不断地供给氧气才能维持生命,因此从临床上最初的面罩给氧到之后相继出现的鼻导管、高压氧舱和呼吸机机械通气等都着眼于通过呼吸道给氧,并已成为各种缺氧救治的重要手段。然而,对于有些特殊患者,常规给氧方法会显得无能为力。比如面对由于严重呼吸道烧伤等引起的急性肺损伤、创伤性液气胸、海水引起的高渗性肺水肿、SARS等造成肺弥散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其主要问题并不在于通气障碍,因此经常规呼吸道给氧常常无法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同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常规给氧方法的限制也对患者的抢救带来不少障碍。那么,能不能改换给氧途径,尝试通过静脉甚至口服等作为辅助供氧新方法,绕过弥散功能障碍的肺泡这一关而让氧直接进入血液呢?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携氧代用品方面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比如无基质血蛋白、基因工程人工血液、微脂粒包裹的循环蛋白溶液、全氟碳溶液等,但由于这些制品工艺复杂、价格昂贵,至今离技术成熟还有较大距离,尚难以用于临床。而在我国曾经应用过的液体充氧方法则包括光量子血疗(UIB)、血磁疗法、碳酸酰胺过氧化氢内给氧方法、光量子液疗等,但也分别存在抽血充氧回输操作烦琐、血携氧量不多、稳定性较差等一些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静脉腔内输氧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静脉腔内输氧装置,该静脉腔内输氧装置包括一插入到静脉血管中的静脉输氧管,与所述静脉输氧管伸出静脉血管端连接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用于精确控制通入所述静脉输氧管中的氧压力。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输氧管,流量计,压力计,控制器,控制面板;所述静脉输氧管末端通过一软管与所述输氧管前端连接,在静脉输氧管位于静脉血管外端安装有压力计,所述压力计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控制面板连接,在输氧管上安装有流量计,所述流量计与控制器连接,在输氧管前端设置有旁路支管,该旁路支管上装有控制阀,控制阀与控制器连接。

在静脉输氧管插入静脉血管前后端分别设置有进血端血氧浓度测量仪、出血端血氧浓度测量仪,进血端血氧浓度测量仪、出血端血氧浓度测量仪分别连接到控制器,静脉输氧管插入静脉血管部分前端密封,沿侧壁均匀分布有纳米级输氧孔,在静脉输氧管中心为输氧通道,输氧通道末端为氧气进口,输氧通道与输氧孔连通,氧气从输氧通道进入到管壁上的输氧孔,在输氧孔末端即静脉输氧管外壁和静脉血管中的氧气氧合,为进一步有效控制氧流量和提高氧合效率,不至于因静脉输氧管中的氧气过多或过少造成在静脉血管中形成氧气泡或血液中氧含量过低,当静脉输氧管截面面积为静脉血管截面面积的0.6-0.8,静脉输氧管管壁厚度为静脉输氧管外径的3/4至4/5,血液中氧含量最高,同时又没有氧气泡的产生,将输氧通道设置为曲线状并与输氧孔连通可进一步减缓氧气流速,提高氧合效率。

一种静脉输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所述静脉输氧管插入到静脉血管中,并做好止血消毒等辅助工作;

2)、在所述控制面板上设定通入静脉输氧管氧气压力为一设定值;

3)、所述控制面板将信号传输到控制器,控制器控制流量计开启并向静脉输氧管内输送氧气,静脉血管中的血液与静脉输氧管中的氧气氧合,同时压力计监控静脉输氧管内的氧压力,当达到设定值时保持流量计为一开启角度,在氧合过程中,若出现压力计测得的氧压力高于设定值,压力计先将信号反馈到控制器,控制器发出打开控制阀命令,控制阀开启一角度并使静脉输氧管中的氧压力逐步降低,当降低到设定值时,控制器发出关闭控制阀命令,若出现压力计测得的氧压力低于设定值,压力计将信号反馈到控制器,控制器发出增大流量计开启角度命令,直到静脉输氧管中的氧压力等于设定值;

4)、在氧合过程中,静脉输氧管插入静脉血管前后端的进血端血氧浓度测量仪、出血端血氧浓度测量仪分别将测得的氧合前、后血液中的氧含量反馈到控制器并显示在控制面板,医护人员据此修正静脉输氧管中氧压力的设定值。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静脉血管中插入静脉输氧管,将氧气输送到静脉血管,绕过弥散功能障碍的肺泡这一关而让氧直接进入血液并与血红蛋白氧合,在肺功能衰竭或者暂时不能发挥氧合作用时能够更好的代替肺部,与膜式氧合器、携氧代用品或者液体充氧方法相比,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需将血液引流至体外,从而避免各种可能的感染,血携氧含量高、稳定性较好。

附图说明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通灵仿生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通灵仿生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99074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