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内饰用合成革有效
申请号: | 201620684481.7 | 申请日: | 2016-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451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陈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联侨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N3/14 | 分类号: | D06N3/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内饰用 合成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合成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内饰用合成革。
背景技术
合成革作为天然皮革的替代品,不仅能够克服真皮利用率低、耐磨性差、撕裂强度低、质地不匀和难以裁剪等缺点,而且解决了真皮资源日趋紧张及其在加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的问题。合成革因具有手感柔软,纹路清晰、自然,成品色牢度好,易清洗,阻燃性和散热性好,易于机械打孔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汽车内饰领域。
随着中国汽车产量的不断提高,汽车用革量也在大幅提高。同时GB/T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的颁布和实施,对汽车内饰材料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PU合成革由于其综合性能的优越性,广泛应用于汽车内饰领域。传统的PU合成革均采用有机溶剂的PU树脂作为生产合成革的面层和基层材料。这种类型的PU树脂均以甲苯、二甲苯、丙酮、丁酮、乙酸乙酯和二甲基甲酰胺等作为主要溶剂制得,而这些溶剂绝大部分毒副作用大,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易燃易爆,极易引发火灾事故。因此环保型的合成革产品替代传统型的合成革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汽车内饰用合成革。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汽车内饰用合成革,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基布、粘合层、发泡层和面层,所述基布包括经纱和纬纱,所述经纱和纬纱分别沿经、纬方向交织,所述粘合层由无溶剂水性PU树脂材料制成,所述发泡层由微孔PU树脂材料制成,所述面层由TPU树脂材料制成;所述基布在同一经线方向有两根呈波浪形状的经纱,两根所述经纱的波浪形状相差半个周期,两根所述经纱交汇围成的区域内上下对称设有两根纬纱。
进一步地,所述基布中经纱和纬纱的材质都是纤维。
进一步地,所述粘合层的厚度为0.2-0.4mm。
进一步地,所述发泡层的厚度为0.5-2.0mm。
进一步地,所述面层的厚度为0.3-0.4mm。
本实用新型中,TPU树脂是Thermoplastic Urethane的简称,中文名称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是由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或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等二异氰酸酯类分子和大分子多元醇、低分子多元醇(扩链剂)共同反应聚合而成的高分子材料。它的分子结构是由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或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扩链剂反应得到的刚性嵌段以及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或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等二异氰酸酯分子和大分子多元醇反应得到的柔性链段交替构成的。TPU具有卓越的高张力、高拉力、强韧和耐老化的特性,是一种成熟的环保材料,通过改变TPU各反应组分的配比,可以得到不同硬度的产品,而且随着硬度的增加,其产品仍保持良好的弹性和耐磨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基布上覆设的粘合层、发泡层、面层均为无溶剂型的树脂材质,无毒、环保,实现了合成革加工全过程的绿色生产,既降低成本又符合环保型合成革的发展趋势。
2、基布中设有交错的经纱和纬纱,经纱和纬纱为发泡层提供有效防护的同时,赋予基布较好的延展性。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汽车内饰用合成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汽车内饰用合成革中基布的纵向切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基布,2-粘合层,3-发泡层,4-面层,5-经纱,6-纬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联侨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联侨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6844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