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炒锅锅盖有效
申请号: | 201620652560.X | 申请日: | 2016-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379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03 |
发明(设计)人: | 杨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晓东 |
主分类号: | A47J36/06 | 分类号: | A47J36/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71 | 代理人: | 何龙 |
地址: | 116000 辽宁省大***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炒锅 锅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炒锅锅盖。
背景技术
炒锅是日常生活中厨房最常用的厨具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越来越重视炒锅的效果和使用的方便性。现有的炒锅是敞口的,其锅盖和炒锅是分离的,炒菜时需要将锅盖取下放在一边,在进行炒菜时容易使得锅内的油和菜等四处飞溅,使得其使用不方便,其厨灶容易被弄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炒锅锅盖,以使得炒菜时锅内的油以及其他物质不容易溅出,使得使用时更加清洁。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炒锅锅盖,包括锅盖本体,锅盖本体的顶部设置有用于炒菜的开口,锅盖本体对应开口的部位设置有用于封闭开口的且与锅盖本体可拆卸连接的顶盖。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锅盖本体的形状为弧形的曲面状,开口为圆形开口。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圆形开口的直径大于13cm。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炒锅锅盖还包括把手,把手连接于锅盖本体。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锅盖本体的底部边缘设置有与炒锅边缘配合卡紧的环形卡槽。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环形卡槽由锅盖本体的底部边缘弯折而成。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锅盖本体于竖直方向的高度大于10cm。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锅盖本体的内壁设置有用于检测食物气味的第一传感器,第一传感器与外部显示装置信号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锅盖本体的内壁还设置有用于检测油温的第二传感器,第二传感器与外部显示装置信号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锅盖本体的内壁还设置有用于识别甲醛和亚硝酸盐的第三传感器,第三传感器与外部显示装置信号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有益效果:通过将锅盖本体的顶部设置有用于炒菜的开口,锅盖本体对应开口的部位设置有用于封闭开口的且与锅盖本体可拆卸连接的顶盖,从而将该锅盖盖在炒锅上,取掉顶盖,可以通过将铲子放进开口内进行炒菜。锅盖本体对炒锅的四周进行封闭,从而可以很好地防止炒锅内的油的溅出和菜的掉落,进而使得厨灶四周比较清洁干净,同时锅盖本体也具有一定汇聚热量的作用,使得进行翻炒的菜肴能够更快的变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炒锅锅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炒锅锅盖拿下顶盖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炒锅锅盖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炒锅锅盖的右视图。
附图标记汇总:炒锅锅盖100;开口101;锅盖本体110;顶盖容纳槽111;环形卡槽112;顶盖120;顶盖提拿件121;把手130;把手连接件131;螺栓132;第一传感器140;第二传感器150;第三传感器160;电池170。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的炒锅是敞口的,其锅盖和炒锅是分离的,炒菜时需要将锅盖取下放在一边,在进行炒菜时容易使得锅内的油和菜等四处飞溅,使得其使用不方便,其厨灶容易被弄脏。
发明人通过长期的思索和实践,提出了一种防止炒菜时锅内的油和菜溅出的炒锅锅盖。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附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炒锅锅盖100,包括锅盖本体110,锅盖本体110为盖住炒锅的主要结构。锅盖本体110盖在炒锅上从而使得锅内的菜能够快速变熟。锅盖本体110的整体形状为弧形的曲面状,即锅盖本体110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均为弧形的曲面,且锅盖本体110的内表面向上凹陷,形成一定的内凹的空间。当然,其他实施例中,锅盖本体110可由两个阶梯状的弧形凹面状结构相连构成,只要其形成一个向上凹陷的内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晓东,未经杨晓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65256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