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竹蒸笼有效
申请号: | 201620596116.0 | 申请日: | 2016-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848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发明(设计)人: | 温伟南;张金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伟南;张金泉 |
主分类号: | A47J27/04 | 分类号: | A47J27/04;A47J27/13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立方律师事务所11330 | 代理人: | 刘延喜,王增鑫 |
地址: | 527288 广东省云***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蒸笼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竹蒸笼。
背景技术
现有的竹蒸笼是用竹杆加工成扁形的板材后,再手工编织成筒状竹框,然后在竹框底部固定栅板而成蒸笼状,其缺点是使用一段时间后,蒸笼容易变形、使用寿命短,特别是上端的口部变形特别严重,变形后的蒸笼不能再叠放在一起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竹蒸笼中存在的使用寿命短的问题,而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寿命长的竹蒸笼。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竹蒸笼,包括竹框和竹制栅板,所述竹框包括内竹框和外竹框,而且所述内竹框的高度小于所述外竹框的高度,所述竹制栅板的上端面紧靠所述内竹框的下端面;在所述外竹框下部设有由竹环和用金属板薄板冲压而成的金属环构成的下定位环,所述金属环设有上环和下环,其中所述上环的外径大于所述下环的外径,所述上环与所述下环之间为连接环,所述上环的内壁与所述竹环的外壁紧配合,所述上环的外壁与所述外竹框的内壁紧配合,所述下环伸出所述外竹框下端。叠放时,位于上部的竹蒸笼下端的下环伸入位于上部的竹蒸笼的口部,使上部的竹蒸笼的径向位移受下部的竹蒸笼的外竹框内径限制。
所述外竹框的上部设有上定位环,该上定位环用金属薄板冲压而成,所述上定位环设有上端环和下端环,所述上端环与下端环之间为连接中环,所述上端环的外径与所述外竹框的内径紧配合,所述上端环的内径小于所述下环的外径。叠放时,位于上部的竹蒸笼下端的下环伸入位于上部的竹蒸笼的口部,使上部的竹蒸笼的径向位移受下部的竹蒸笼的上端环内径限制。
所述上定位环的上端环内设有加强竹环,该加强竹环的外壁与所述上端环的内壁紧配合,所述加强竹环的内径大于所述下环的外径。
所述下定位环与所述外竹框之间沿径向用竹销固定。
所述内竹框与所述外竹框之间设有中竹框,所述中竹框的外径与所述外竹框的内径紧配合,所述中竹框的内径与所述内竹框的外径紧配合。
所述竹环包括内竹环和外竹环,所述外竹环的外径与所述金属环的上环的内径紧配合,所述内竹环的外径与所述外竹环的内径紧配合。
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使用了强度较大用金属薄板冲压而成的金属环和上定位环,使用过程中不易变形,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与支撑体(如地面、桌面等)接触的是下定位环中用金属制成的下环,所以不易损坏,所以这种结构的竹蒸笼变形小、耐磨损、寿命长,而且叠放时的定位准确,使叠放的层数可以较多,相同条件下与现有的竹蒸笼相比可以节省蒸汽量,从而节约了能源,为餐饮企业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竹蒸笼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中外竹框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1中下定位环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1中下定位环的横切面图。
图5是图4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1中内竹框、中竹框和外竹框安装在一起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1中各零件组装在一起后沿底部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的下定位环被切除部分后的立体图。
图9是图8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图1中各零件组装在一起后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的横切面图。
图12是图11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图11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下定位环,2、竹制栅板,3、外竹框,4、中竹框,5、内竹框,6、上定位环,31、左竹块,32、右竹块,311、312、321、322、通孔,11、金属环,12、外竹环,13、内竹环,111、上环,112、下环,113、连接环,61、下端环,62、上端环,63、连接中环,610、620、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该实施例中的竹蒸笼,包括由内竹框5、中竹框4、外竹框3构成的竹框,以及竹制栅板2、上定位环6和下定位环1,其中中竹框由一扁形的竹条首尾相接粘合在一起而成;见图2,外竹框由条状的左竹块31和右竹块32构成,其中在左右竹块31和32的端部分别开有径向的通孔311、312、321、322,可以分别用两条竹绳分别穿过通孔311和321、通孔312和322而将左右竹块的端部相连在一起如图1所示,而内竹框的结构与外竹框的结构相同,只是大小不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伟南;张金泉,未经温伟南;张金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5961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