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良水稻田间中耕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54905.1 | 申请日: | 2016-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053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邢丹英;金明珠;楼有根;徐琴;徐建龙;胡慧;邱先进;陈火云;王加冕;姜汉峰;杨隆维;石垒;刘晨;欧小雪;代名笠;李旭升;赵滢;汪欢;徐印印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B39/18 | 分类号: | A01B39/18;A01B39/12 |
代理公司: | 武汉河山金堂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12 | 代理人: | 胡清堂 |
地址: | 434023***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良 水稻 田间 中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水稻种植农机具设计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改良水 稻田间中耕器。
背景技术
施用水稻的分蘖肥是夺取大田水稻较高产量的一个重要栽培措施,其目的主 要是增加分蘖期水稻植株体内的氮素营养水平,增强水稻的分蘖和发根能力。但 是,施入分蘖肥的效果与肥料施入的土壤部位有着密切联系。当肥料施在稻田的 表层土壤时,会出现由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而产生的氮素养分的损失,其损失 可高达30%以上。而将肥料直接施入还原层就可以大大减轻这一损失。为了达到 这一目的,就产生了肥料的深施器、施肥后进行稻田土壤中耕等一系列技术。深 施器的经费投入较大,使用有一定的局限。中耕器有大田机械和单人轮式的。大 田机械的中耕作业对田块及地形有一定要求,还会增加能耗,适应性有限;单人 轮式的比较灵活,但是使用的工作面较小,一般只有一行,且制作较复杂。在许 多地方,人们的稻田中耕采用的是人工徒手法。生产中另一个方法就是人工操作, 这种方法不需要什么设备,精确度也高、适应性广,但劳动强度较大,效率低, 一个人工一天只完成1000m2左右。在不少的地方,由于缺乏青壮年劳动力,不少 稻田施肥后没有中耕,只是将肥料简单的施入稻田了事,以至于施入田间的速效 氮肥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申请号为ZL200620134250.5的公开了一种中耕器,人 工操作该中耕器能够提高水稻的中耕效率。但是,这种中耕器的工作面比较固定, 对不同行距的田块存有差距。当水稻的种植行距发生改变时,这种中耕器便不能 够适应生产需要。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现有稻田中耕器进行改进,提 供一个能够改变中耕耙齿间距的水稻田间中耕器,使中耕器能够适应不同行距的 水稻田间中耕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良水稻田间中耕器,包括把杆、耙杆和安装在耙杆底部 的若干个耙齿,所述把杆安装在耙杆的顶部,其特征在于,在耙杆背离把杆方向 的侧壁上刻有标尺槽,所述耙杆侧壁还设有若干组销孔,所述每组销孔与耙齿一 一对应、且每组内的销孔呈倾斜设置,与销孔相配合的定位销共同对耙齿进行固 定,所述耙杆的上下表面设有与耙齿一一对应、能够供耙齿横向移动的通孔,所 述通孔与销孔相连通。
优选的,每组销孔中位于外侧的第一销孔高于位于内侧的第二销孔。
优选的,每组销孔与水平面的倾斜夹角α为15°~35°。
优选的,所述把杆的底部两侧分别设有支撑杆,两个支撑杆与把杆形成三角 结构。
优选的,耙齿与把杆之间的夹角β为100°~110°。
优选的,所述耙齿的数量为四个。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适应性广
本实用新型的中耕器耙齿能够在耙杆上进行相应的移动,使中耕器适应不同 行距水稻中耕的需要,可以适应广大的农村。这对目前缺乏青壮年劳动力的地区, 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2、提高肥效
由于本中耕器的耙齿工作面约为水稻禾苗的1/2行距,两个耙齿的间距为水 稻禾苗的种植行距,耙齿的高度能够容纳水稻禾苗的植株,耙齿在运行中能将施 肥的表层泥土分流堆积在水稻禾苗的根部,产生一个壅蔸的过程,且能将工作面 的杂草一并除去。壅蔸将施有分蘖肥的表土集中于秧苗的茎基部,这是水稻新根 生长最集中的部位,这样就将原来分散于表土上的肥料集中到根部,缩短了新根 与肥料的距离,提高了水稻吸收肥料的效率。
3、提高工效
该中耕器设有四个耙齿,有四个工作面,可以同时处理四行秧苗的中耕。此 中耕器为单人徒手操作设计的,重量为2500g—3000g,比较轻,而且操作也比较 灵活。耙齿与把杆之间100°~110°的夹角是考虑到运行方便和操作者弓腰程度: 该夹角可以使让运行的中耕器工作面在与稻田表面泥土的摩擦中产生一个向上 的力,中耕器飘浮表土层之上,操作起来显得更轻巧;同时可以使操作者的腰身 以比较伸展的状态进行中耕,其弓腰的程度大大减小。按照设计与常规操作,应 用该中耕器一个工作日可以中耕稻田2500m2—3500m2,其工效是徒手人工效率的 3倍,而且劳动强度也大大减轻。
4、节省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大学,未经长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549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整垄铺膜机构
- 下一篇:一种高效新型旋耕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