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移动式高效集雨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41748.0 | 申请日: | 2016-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297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王恒松;高香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E03B3/02 | 分类号: | E03B3/02;E03B3/03;C02F1/50;C02F1/00 |
代理公司: | 贵阳春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2109 | 代理人: | 李万强 |
地址: | 550001 贵州省贵阳市***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式 高效 雨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雨水收集装置,特别是一种可移动式高效集雨水装置。
背景技术
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由于环境的恶化和人类对自然界的污染,清洁的水源越来越少,全球普遍存在缺水的现象,我国更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雨水作为一种清洁的能源,历来为人们所忽略,尤其是在喀斯特地区,由于碳酸盐岩节理裂隙丰富,喀斯特渗漏使地表持水能力低,工程性缺水严重,如何对其进行科学有效地收集并加以利用就显得格外有意义了。目前,在雨水季节,人们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蓄水池将雨水储存起来,但是其施工工艺复杂,工序多(支模、绑钢筋、浇筑、养护等),施工工期长,施工受季节、天气的影响较大,成本高,而且由于雨水蒸发快,使得蓄积的雨水减少,未能有效地达到集雨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成本较低、雨水蒸发速率低、集雨效果好、使用方便的可移动式高效集雨水装置,从而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形成喀斯特地区另一种高效节水途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可移动式高效集雨水装置,该装置由桶体、集雨扇和桶盖构成,集雨扇为漏斗形,桶盖为百叶窗形式并向下凹进;集雨扇连接在桶体的顶端,桶盖覆盖在桶体上;在桶体的底部安装有出水管接口。
上述的可移动式高效集雨水装置中,优选的,在所述的桶体内安装有过滤消毒层,在桶体的内壁设有用于固定过滤消毒层的过滤消毒层固定卡。
前述的可移动式高效集雨水装置中,所述的过滤消毒层最好设计为7层,第一层为苔藓层,第二层为松针层,第三层至第五层为石英砂层,第六层为活性炭层,第七层为海绵层。
前述的可移动式高效集雨水装置中,所述的集雨扇是由一片整体呈漏斗形的集雨扇体构成,集雨扇的四周向中心倾斜的角度最好为15~30度,桶盖的边缘四周向中间凹进倾斜的角度最好为10~30度。
前述的可移动式高效集雨水装置中,所述的集雨扇还可以是由多片扇形的集雨扇体沿桶体四周围合而成,集雨扇四周向中心倾斜的角度为15~30度,桶盖的边缘四周向中间凹进倾斜的角度为10~30度。
前述的可移动式高效集雨水装置中,所述的桶体可以为中空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或者多边体等多种形状。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
1、成本较低、雨水蒸发速度慢、高效蓄水、集雨效果好。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蓄水池相比,本实用新型所需投资费用较少且蓄水效果好,雨水沿着有倾角的集雨扇和桶盖百叶窗高效率地将雨水收集到桶体中,而且利用覆盖在桶体上的桶盖,可以抑制雨水的蒸发速度,延长雨水的集蓄时间,降低雨水的蒸发速率,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从而达到高效蓄水功能。本实用新型在像筛子一样漏水的喀斯特山区,可遇雨收集蓄水,需要时“释放”利用,农村的用水状况将得到一定改善,对于缓解喀斯特地区缺水的问题和提供直接可用的生活用水、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结构简单、轻便,使用方便,经久耐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没有复杂的工艺步骤,容易制作,而且本实用新型的桶体、集雨扇和桶盖采用再生的聚丙烯制成,制作成本低,轻便,具有98%的有效集水空间,并且具有很高的承载能力,经久耐用,不容易损坏。本实用新型可在户外移动使用,可以根据需要随便放置,使用灵活方便。
3、蓄集水质好,洁净,净化后的雨水可做生活饮用水。试验显示,雨水pH值较低(约为5.6),将本实用新型放置在屋顶,所收集的雨水经过桶体中过滤消毒层的多层过滤与消毒,出来的水洁净度好,可以作为生活饮用水使用;将本实用新型放置在耕地里,所收集的雨水作为灌溉用水,可以不用在桶体中设置过滤消毒层,这样成本会更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桶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桶盖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桶盖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师范大学,未经贵州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417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