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液两相静态混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01176.3 | 申请日: | 2016-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286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万和昌;陶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江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C1/02 | 分类号: | C01C1/02 |
代理公司: | 南昌青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23 | 代理人: | 刘爱芳 |
地址: | 330000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两相 静态 混合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氨水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液两相静态混合器。
背景技术
氨水作为一种氨气的水溶液,其在军事、农业、工业等各个领域内均有应用;目前 国内的氨水制备设备都是分为工业氨水、电子级氨水、试剂级氨水制备装置,上述设备在使 用中具有单一性,即不能使用一种设备制备各种等级的氨水,且大部分设备只能制备工业 级氨水。而诸如当前最流行的工业氨水制备装置,如“超级吸氨器”等,虽然与传统的工艺相 比有很大改进,有很多优点,但还有如下不足。诸如中国专利号为“2006200503389”所示的 “一种速成工业氨水制备装置”,其在使用中是将液氨的气化到氨水的形成及冷却是在一体 化的设备中形成的,采用该专利所示的设备在使用中具备有易结垢等缺点,在氨水制备过 程中,其氨气和水的结合是特别重要的步骤,因为这关系着整个生产中的安全,特别是在将 氨气与水混合后形成氨水的过程中极易发生巨大的反冲击力和晃动、震动等现象,同时也 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压力升高等问题,导致此设备在使用中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同时也导致 了该专利所示结构在使用中仅能小规模的生产,不能实现大范围大规模的使用,局限性大, 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效率高、安 全、液氨浓度可控的气液两相静态混合器。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设计一种气液两相静态混合器,它包括内部为中空腔的壳体,在所述壳体的上部 设有与该壳体内的中空腔连通的工艺水进口管,并在所述壳体的下部设置有与该壳体内的 中空腔连通的氨气进气管,所述氨气进气管的出口朝下设置;并在所述壳体的中上部设置 有与该壳体内的中空腔连通的氨水出口;在所述壳体内的工艺水进口管的出口端设置有雨 淋分布器。
优选的,在所述壳体的顶端还设置有排压管,并在该排压管上还设置有排压阀。
优选的,在所述壳体内的氨气进气管的出口端设置有氨气分布器,所述氨气分布 器的出气口朝下设置。
优选的,所述氨气分布器它包括与所述氨气进气管的出口端对接的连接管、均匀 分布于该连接管圆周边上的一定数量的氨气分布管,所述氨气分布管通过连接管与所述氨 气进气管连通,在所述氨气分布管的下方管壁上开设有氨气喷口。
优选的,所述氨气分布管位于同一水平面且呈圆形均匀分布。
优选的,设置于所述氨气分布管上的氨气喷口为多个,且沿所述氨气分布管的轴 向方向均匀分布。
优选的,所述氨气喷口的孔径为0.50mm-20.0mm。
优选的,在所述雨淋分布器和所述氨气分布器之间的壳体内还设置有一定数量的 鲍尔环,所述鲍尔环堆积设置于壳体内的下支撑网上。
优选的,在所述鲍尔环的上端还设置有上支撑网,所述一定数量的鲍尔环堆积于 上支撑网和下支撑网之间;所述氨水出口设置于所述上支撑网和所述雨淋分布器之间。
优选的,所述壳体呈垂直向设置的细长圆筒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氨气和水反应是激烈的化学放热过程,在此过程中极易发生距离的震动和气压 增大等问题,而此问题如不及时的解决将会造成巨大的事故发生,严重者将会发生爆炸现 象,危机现场人员的生命安全,而本设计的静态混合器在使用中能够均匀分布气、液两相, 起到本质安全的作用。
2.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其他优点,将在实施例中同所对应的结构一并提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气液两相静态混合器的剖面状态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氨气分布器仰视状态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工艺水进口管;3.氨水出口;4.氨气进气管;5.上支撑网;6.下支 撑网;7.氨气分布管;8.鲍尔环;9.连接管;10.氨气喷口;11.雨淋分布器;12.排压管;13.排 压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江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西江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011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旋窑余热回收装置
- 下一篇:撞击流3马赫石墨烯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