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轨焊接头中频感应加热线圈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98083.5 | 申请日: | 2016-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205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李忠文;马林;高飞;王伟;王超;朱文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C21D1/42 | 分类号: | C21D1/42;C21D9/50;C21D1/28 |
代理公司: | 上海兆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有限合伙) 31241 | 代理人: | 屠轶凡 |
地址: | 2016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效线圈 钢轨焊接 汇流排 中频感应加热线圈 中频感应加热 外接变压器 热处理 闭环回路 闭环线圈 标准要求 垂直截面 技术效果 金属组织 正火处理 电极板 钢轨 变压器 加热 包围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轨焊接头中频感应加热线圈,包括第一有效线圈和第二有效线圈;所述第一有效线圈和所述第二有效线圈围成一个垂直截面的形状为“凸”字形的闭环线圈,所述第一有效线圈的顶部连接第一汇流排,所述第二有效线圈的顶部连接第二汇流排,所述第一汇流排的顶部和所述第二汇流排的顶部对应通过一块顶部电极板外接变压器,使所述第一汇流排,所述第一有效线圈,所述第二有效线圈、所述第二汇流排和所述变压器之间形成闭环回路。其技术效果是:其在对钢轨焊接头进行中频感应加热过程中,对钢轨焊接头进行包围加热,使得钢轨焊后对于钢轨焊接头的热处理符合标准要求,有利于实现钢轨焊接头的正火处理,提高钢轨焊接头的金属组织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热处理领域的一种钢轨焊接头中频感应加热线圈。
背景技术
目前铁路钢轨的连接主要采用闪光焊接技术,由于焊口的温度很高(超过熔点),致使两边钢轨晶粒过分长大,严重影响钢轨焊接处的力学性能。通过正火处理可以有效地改善钢轨焊接头两边晶粒度,提高钢轨的力学性能。现在钢轨正火主要采用两种加热方式,分别是中频感应加热和火焰加热。与火焰加热方式相比,中频感应加热具有加热速度快、加热温度可以测量、可以实现自动控制、保证正火质量等优点。目前使用的中频感应线圈主要是仿形为主,即在形状上严格模拟钢轨的形状,各位置由于钢轨的垂直距离相同或接近。而钢轨各个部位的形状尺寸差异很大,仿形的感应器很难实现均匀加热;另外传统仿形的感应加热线圈拆卸困难,在企业内固定焊中可以使用,而在野外的钢轨铺设现场,要经常对感应加热线圈进行拆卸、移动,应用传统的感应加热线圈,延长了拆卸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需要研发一种形状简单、加热均匀、拆卸方便的感应加热线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钢轨焊接头中频感应加热线圈,使用其对钢轨焊接头表面进行加热,可以保证钢轨焊接头底面和顶面的最大温差在100℃以内。
实现上述目的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钢轨焊接头中频感应加热线圈,包括第一有效线圈和第二有效线圈;
所述第一有效线圈和所述第二有效线圈围成一个垂直截面的形状为“凸”字形的闭环线圈,所述第一有效线圈的顶部连接第一汇流排,所述第二有效线圈的顶部连接第二汇流排,所述第一汇流排的顶部和所述第二汇流排的顶部对应通过一块顶部电极板外接变压器,使所述第一汇流排,所述第一有效线圈,所述第二有效线圈、所述第二汇流排和所述变压器之间形成闭环回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汇流排和所述第二汇流排之间设有绝缘垫,且所述第一汇流排和所述第二汇流排之间通过绝缘螺栓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汇流排的底部与所述第一有效线圈的顶部之间焊接固定或所述第一汇流排与所述第一有效线圈一体成型。
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汇流排与所述第一有效线圈的外表面焊接有对所述第一汇流排与所述第一有效线圈一体冷却的第一冷却水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有效线圈分为连为一体的纵向线圈和水平线圈,所述纵向线圈的顶部和所述第二汇流排的底部均焊接水平的中部电极板,两块所述中部电极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
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有效线圈的底部焊接水平的底部电极板,所述底部电极板与所述水平线圈远离所述纵向线圈一端的顶面之间通过螺栓固定。
更进一步的,两块所述中部电极板和所述底部电极板上均设有与所述螺栓位置对应的U形螺栓槽,所述底部电极板上的U形螺栓槽开口方向相同,两块所述中部电极板上的U形螺栓槽开口方向均相同。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汇流排的外表面焊接有对所述第二汇流排进行冷却的第二冷却水管,所述第二有效线圈的外表面焊接有对所述第二有效线圈进行冷却的底部冷却水管。
进一步的,所述顶部电极板上设有对所述顶部电极板进行冷却的,垂直的顶部冷却水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9808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强钢带钢的加工工艺
- 下一篇:一种超频全淬火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