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酸蚀裂缝形态特征获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85118.1 | 申请日: | 201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261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韩慧芬;马辉运;杨建;王良;周长林;彭欢;彭均亮;高新平;闵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3/04 | 分类号: | G01N2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董亚军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试岩心 测试 酸蚀裂缝 形态特征 酸液 无损检测射线照相 油气藏勘探开发 裂缝形态特征 碳酸盐岩储层 应用范围广 参数优化 发育状况 基质酸化 岩心孔隙 岩心 微裂缝 酸蚀 优选 穿透 直观 图像 图片 施工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酸蚀裂缝形态特征获取方法,属于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若干测试岩心,对测试前的所述测试岩心进行无损检测射线照相,得到所述测试岩心测试前裂缝形态特征图片,对所述测试岩心采用酸液穿透岩心测试,对测试后的所述测试岩心进行无损检测射线照相,得到所述测试岩心测试后裂缝形态特征图片,可以用于获取不同酸液类型及不同流速下形成的酸蚀裂缝形态特征,能够准确体现岩心孔隙、微裂缝发育状况及酸蚀蚓孔形态,且获取方法成本较低,图像直观,应用范围广,为碳酸盐岩储层基质酸化施工的参数优化和酸液类型的优选提供依据,在油气藏勘探开发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酸蚀裂缝形态特征获取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碳酸盐岩地层而言,基质酸化是在低于地层破裂压力下将一定配方的酸液注入地层中,通过酸液溶解微裂缝中堵塞物或溶蚀裂缝壁面,扩大裂缝或者形成类似于蚯蚓的孔道的方法,可以起到旁通污染带、改善地层渗流条件的作用,进而实现油气井增产的目的。在基质酸化中,Hoefner和Fogler(1988)以及Wang(1993)等通过运用酸液进行的岩芯驱替实验发现在不同的注入速率下,酸溶蚀岩石后形成的酸蚀裂缝形态差异非常大。研究发现,存在一个最优注入速率使得蚓孔穿透一定长度岩芯所需的酸液最少。在一定的储层条件下,当运用最优的排量进行酸化改造时,可以使一定酸量下改造后形成的酸蚀蚓孔深度越深,从而达到较好的增产效果;或者为了达到一定的处理半径,当运用最优排量进行注入时,可以使所用的酸液最少,从而起到降低施工成本的作用。
现有酸蚀裂缝形态表征方法主要有:一种是采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求解,以双尺度连续模型模拟蚓孔形成过程为代表,其原理是以达西尺度模型和孔隙尺度模型为基础,通过建立孔隙结构与达西尺度参数的关系式耦合达西尺度变量和孔隙尺度变量,以孔隙度分布形式表示蚓孔形态;另一种方法是大尺寸酸蚀蚓孔模拟方法,采用大尺寸储层模拟装置,通过注入成型系统将耐酸性可溶性合金成型材料注入进蚓孔,待成型材料成型后,去除未反应露头岩芯,取出成型材料,观察酸蚀蚓孔形态。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本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双尺度连续模型模拟蚓孔形成可诠释蚓孔从无到有的生长过程,但以双尺度连续模型为代表的数学模型没有考虑酸岩反应会引起局部温度的升高及酸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相态对反应速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最终导致模拟的蚓孔形态同真实的酸蚀蚓孔形态有较大出入;大尺寸酸蚀蚓孔模拟方法通过采用露头岩心穿透实验后泵注成型材料,通过成型材料的形态特征来表征岩心的酸蚀情况,不能真实地模拟地下储层岩心酸蚀蚓孔形成的情况,误差较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酸蚀裂缝形态特征获取方法,以低成本的方式获取真实直观的酸蚀裂缝形态特征。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酸蚀裂缝形态特征获取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若干测试岩心;
对测试前的所述测试岩心进行无损检测射线照相,得到所述测试岩心测试前裂缝形态特征图片;
对所述测试岩心采用酸液穿透岩心测试;
对测试后的所述测试岩心进行无损检测射线照相,得到所述测试岩心测试后裂缝形态特征图片。
进一步地,在所述获取若干测试岩心之后和对测试前的所述测试岩心进行无损检测射线照相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烘干所述测试岩心,对所述测试岩心抽真空,再对所述测试岩心饱和标准盐水,测量所述测试岩心的孔隙体积及渗透率。
进一步地,所述对测试前的所述测试岩心进行无损检测射线照相,得到所述测试岩心测试前裂缝形态特征图片和所述对测试后的所述测试岩心进行无损检测射线照相,得到所述测试岩心测试后裂缝形态特征图片的实施方式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851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建筑已有管道位置及损伤检查装置与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效X射线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