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装配式多相流动态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82016.4 | 申请日: | 201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875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吴高峰;丁杰;李旭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爱特流体控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6600 辽宁省大***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配式 多相 流动 污水处理 一体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反应器的结构设计和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多相流动态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污水和废水处理领域经常使用厌氧反应器,但是,传统的厌氧反应器效率低,占用空间大,不能适应现代污水和废水处理的需求。
人们迫切希望获得一种技术效果优良的一种装配式多相流动态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多相流动态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所述一种装配式多相流动态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包括格栅渠(1)、调节池(2)和污泥干化池(9),所述装配式多相流动态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还包括依次连接的预脱硝区(3)、厌氧区(4)、缺氧区(5)、好氧区(6)、沉淀区(7)和排放渠(8),所述格栅渠(1)与调节池(2)相连,所述好氧区(6)通过气提回流管路与缺氧区(5)相连,所述沉淀区(7)通过气提回流管路分别与预脱硝区(3)和污泥干化池(9)相连,所述沉淀区(7)与预脱硝区(3)之间的气提回流管路上设有第一阀门(12),所述沉淀区(7)与污泥干化池(9)之间的气提回流管路上设有第二阀门(13),所述格栅渠(1)中设有格栅,所述调节池(2)内设有提升泵(18),所述排放渠(8)内设有紫外线消毒池(10),所述紫外线消毒池(10)与达标排放口(16)和回收利用口(17)相连,所述装配式多相流动态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还设有回转鼓风机(11),所述回转鼓风机(11)通过管路分别与好氧区(6)和沉淀区(7)相连。
污水首先经管道汇集至格栅渠(1)去除较大悬浮物后,自流到调节池(2)进行均质均量处理,然后由调节池(2)内提升泵(18)提升至预脱硝区(3),依次经过厌氧区(4)、缺氧区(5)和好氧区(6)的生化处理后经沉淀区(7)实现泥水分离,沉淀出水最终通过排放渠(8)中的紫外线消毒池消毒后达标排放,其中混合液由好氧区(6)气提回流至缺氧区(5),沉淀区(7)的部分污泥通过气提回流至预脱硝区(3)循环使用,剩余污泥(14)排入污泥干化池(9),经干化后的剩余污泥(14)可外运填埋或堆肥,污泥干化池(9)中的上清液(15)回流至调节池(2)。
所述装配式多相流动态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外部由若干个装配块(19)连接装配而成,装配式多相流动态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上部设有检修孔(20)。
所述装配块(19)上通过液压成型设有凹凸不平的花纹(21),可防止装配式多相流动态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压力过大而爆裂。
所述一种装配式多相流动态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通过自主研发,在MBBR的基础上通过明晰预脱硝区、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的功能定位,优化污泥回流系统和硝化液回流系统的布局结构,将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接触氧化法的优势充分结合,在降低COD的同时强化脱氮除磷的效果,在缺氧条件下预脱硝区充分去除入流污水和回流污泥中的硝酸盐和氧气,保证厌氧区的严格厌氧环境,使得聚磷菌在厌氧区中释放磷的效率大大提高,确保其在好氧区的吸磷效率相应得到了充分提升,通过将硝化液回流至缺氧区强化反应器脱氮能力,进一步实现装配式多相流动态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对氮、磷的高效去除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装配式多相流动态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结构原理图。
图2为一种装配式多相流动态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外部装配示意图。
图3为装配块上通过液压成型设有凹凸不平的花纹的示意图。
其中:格栅渠(1)、调节池(2)、预脱硝区(3)、厌氧区(4)、缺氧区(5)、好氧区(6)、沉淀区(7)、排放渠(8)、污泥干化池(9)、紫外线消毒池(10)、回转鼓风机(11)、第一阀门(12)、第二阀门(13)、剩余污泥(14)、上清液(15)、达标排放口(16)、回收利用口(17)、提升泵(18)、装配块(19)、检修孔(20)、花纹(21)。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爱特流体控制有限公司,未经大连爱特流体控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8201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