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用于深水卸荷式板桩岸壁结构的概化模型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77498.4 | 申请日: | 2016-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5908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绣;季则舟;刘进生;吴荔丹;侯伟;王玉红;崔冠辰;周庆文;李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06 | 分类号: | E02B3/06;E02D33/00;E02B1/02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8 | 代理人: | 吕志英 |
地址: | 300222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土压力 岸壁 板桩 卸荷式 卸荷 遮帘 模型设计 主动土压力 弹性连杆 计算模型 结构计算 结构内力 可重复性 模拟地基 模型建立 传统的 前墙 超载 | ||
1.一种适用于深水卸荷式板桩岸壁结构的概化模型设计方法,该方法是基于传统的卸荷式板桩岸壁结构设计方法的改进,其特征是: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确定前墙(1)位于泥面(7)以下部分的深度
入土深度按照下式计算:
MEP≥KME 1)
式中:MEP为前墙(1)墙前被动土压力对拉杆(5)锚着点的力矩,单位是kN·m;ME为前墙(1)墙后主动土压力对拉杆(5)锚着点的力矩与剩余水压力对拉杆(5)锚着点的力矩之和,单位是kN·m;K为稳定安全系数,采用1.3~1.5;
步骤二、简化计算模型,建立板桩岸壁结构的计算图式
板桩岸壁结构计算图式中将海侧桩(2)、中间桩(3)、陆侧桩(4)和卸荷承台(9)简化为一维弹性杆件,增加到计算图式中;将前墙(1)、海侧桩(2)、中间桩(3)、陆侧桩(4)之间的土体简化为等间距的竖向排列弹性连杆(6);弹性连杆(6)的弹性系数根据土体的弹性模量、弹性连杆(6)竖向间距及前墙(1)与海侧桩(2)间的间距或桩之间的间距确定,弹性连杆(6)竖向间距为任意取值且小于泥面(7)与卸荷承台(9)的间距;
所述的弹性连杆(6)的弹性系数的确定方法如下:
式中:Kt为弹性连杆(6)的弹性系数,受拉时取0,单位为kN/m;
L为前墙(1)与海侧桩(2)间的间距或桩之间的间距,单位为m;
A为弹性连杆(6)的竖向间距×2倍桩宽,单位为m2;
Ei为土体的弹性模量,单位为kPa;
步骤三、依据主动土压力理论,考虑卸荷作用和遮帘作用进行前墙(1)的土压力计算
为了考虑结构与土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增加海侧桩(2)、中间桩(3)、陆侧桩(4)的土压力计算,海侧桩(2)土压力计算分为自重土压力和超载土压力分别计算;所述的中间桩(3)、陆侧桩(4)的土压力计算仅考虑超载土压力进行计算;
所述的自重土压力是土体自重产生的土压力,泥面(7)是前墙(1)海侧开挖的深度,泥面(7)上下土压力分布不同,按照泥面(7)分为上下两部分进行计算:
泥面(7)以上的计算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ezz为自重土压力,当ezz<0时,取eqz为零,单位是kN/m2
γ为计算面至土压力起算点之间土层的平均重度,单位是kN/m3
hz为计算点至土压力起算点的距离,单位是m
Ka为计算土层土的主动土压力系数
δ为计算土层土与墙面间的摩擦角,单位是°
c为计算土层土的粘聚力,单位是kN/m2
为计算土层土的内摩擦角,单位是°
b为桩径,单位是m:
泥面(7)以下的土压力为由泥面(7)至桩下端线性减小至0,泥面(7)处的土压力,根据式3)式4)计算得出;
所述的超载土压力是堆载产生的土压力,按照泥面(7)分为上下两部分进行计算:
泥面(7)以上的计算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ezc为超载土压力强度值,单位是kN/m2
q为码头面均布荷载,单位是kPa
γ为卸荷承台(9)以上土层的平均重度,单位是kN/m3
h为卸荷承台(9)上部土层的厚度,单位是m
hz为计算点至自卸荷承台(9)右端以摩擦角引线与结构交点的距离,单位是m
H为自卸荷承台(9)右端以摩擦角引线与结构交点与自卸荷承台(9)右端以角引线与结构交点之间的距离,单位是m
Ka为主动土压力系数
δ为计算土层土与墙面间的摩擦角,单位是°
b为桩径,单位是m;
步骤四、计算前墙(1)的弯矩,验算前墙(1)断面
利用弹性地基梁法计算前墙(1)的弯矩,若计算弯矩大于断面设计弯矩,则更改设计的尺寸重复上述步骤计算,至前墙的弯矩小于设计弯矩为为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7749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