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脐带缆液压传输特性模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66190.X | 申请日: | 2016-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960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刘培林;苏锋;赵宏林;张汝彬;张磊;李育房;张志远;刘旭;伍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G01M10/00 | 分类号: | G01M10/00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2203 | 代理人: | 高凤荣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脐带 液压 传输 特性 模拟 装置 | ||
一种脐带缆液压传输特性模拟装置,包括:入口三通管接头、与入口三通管接头相连的高压进油等效模块、低压进油等效模块、回油等效模块,其中,每个模块分为等效模拟部分和非等效模拟部分;三部分等效模块两端分别设置有入口和出口控制阀,入口控制阀的输出端依次与可调能量储存装置、出气和进气两位两通电磁阀、单片计算机、PLC可编程序控制柜的控制开关相连;出气两位两通电磁阀与零压力气瓶组相连接;进气两位两通电磁阀与高压气瓶组相连接;出气和进气两位两通电磁阀均与单片计算机连接;而安装在非等效模拟部分上的出口截止阀与下一个子模块相连。本发明能够替代模拟真实的不同长度和不同管径脐带缆的液压传输特性,调节方便,降低了测试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输特性模拟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水下控制系统的脐带缆液压传输特性模拟装置。属于海洋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水下电液复合控制系统是主要由水上和水下两大部分组成,水上设施主要包括:主控站、电力及通讯单元、液压动力单元、上部脐带缆终端等,水下设施主要包括:脐带缆、水下脐带缆终端、水下分配单元、电液飞线、水下控制模块等,水下控制系统各组成设备及部件对于整个水下生产系统的安全可靠及稳定运行意义重大。因此,需要对研制的水下控制系统进行严格的测试,以便及早发现可能的设计、制造和组装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及时改进。但是,由于水下生产系统的脐带缆长达十几或几十公里,如果将对浅水联合测试,运用到长达十几或几十公里的脐带缆上进行测试,不仅测试成本非常昂贵,而且,由于脐带缆长度、管径等参数是固定的,因此,导致测试范围较窄,不能测试不同长度、不同直径脐带缆对水下产品的性能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脐带缆液压传输特性模拟装置,其在水下产品浅水联合测试时,不仅能够替代,并模拟真实的不同长度和不同管径脐带缆的液压传输特性,解决了水下产品浅水联合测试问题;而且,调节方便,占地面积小,大大降低了测试成本。
本发明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脐带缆液压传输特性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入口三通管接头、与入口三通管接头相连的高压进油等效模块、低压进油等效模块、回油等效模块三部分等效模块,其中,每一个模块分为等效模拟部分和非等效模拟部分;三部分等效模块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入口和出口截止阀,截止阀的输出端与节流阀相连,节流阀的输出端经由变径三通管接头与可调能量储存装置中的球阀相连,可调能量储存装置与出气两位两通电磁阀和进气两位两通电磁阀相连;其中,出气两位两通电磁阀经由三通管接头与零压力气瓶组相连接;且进气两位两通电磁阀的输入端与高压气瓶组相连接;出气两位两通电磁阀和进气两位两通电磁阀均与单片计算机连接,单片计算机与PLC可编程序控制柜的控制开关相连;变径三通管接头与循环移动集中质量块装置的入口端直通管接头相连接;而安装在等效模拟部分、非等效模拟部分上的出口截止阀的输出端与下一个子模块相连。
所述循环移动集中质量块装置是由多组滚轮、质量块、铰链连杆相互串联而成。
所述出口截止阀与出口端直通管接头相连接,直通管接头与循环移动集中质量块装置出口相连。
所述零压力气瓶组是由压力表、压力表接头、气瓶出气阀、气瓶进气阀、气瓶连接组成。
所述高压进油等效模块、低压进油等效模块、回油等效模块分别是由数个相同的高压进油等效子模块、低压进油等效子模块、回油等效子模块子串联而成;每个等效子模块均能独立模拟一定长度脐带缆的传输特性,并且,液阻、液容与液感可以调节。
所述等效子模块的等效模拟部分和非等效模拟部分的两端均设有一个开关阀,用来切换等效模拟部分和非等效模拟部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在水下产品浅水联合测试时,不仅能够替代,并模拟真实的不同长度和不同管径脐带缆的液压传输特性;而且,调节方便,占地面积小,大大降低了测试成本。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6619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