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黄曲霉毒素G1的免疫胶体金检测卡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57289.3 | 申请日: | 2016-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265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杜道林;薛永来;洪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维赛科技生物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577 | 分类号: | G01N33/577;G01N33/531;G01N33/5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09 江苏省镇***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黄曲霉毒素 免疫胶体金检测 包被膜 包被 制备 羊抗鼠IgG抗体 玻璃纤维素膜 蛋白质偶联物 胶体金结合垫 兽药残留检测 硝酸纤维素膜 单克隆抗体 动物源食品 胶体金膜 快速检测 检测卡 试纸条 吸水垫 样品垫 | ||
本发明黄曲霉毒素G1的免疫胶体金检测卡及其制备方法,涉及动物源食品兽药残留检测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检测卡外壳中的试纸条,由PVC胶板、样品垫、胶体金结合垫、包被膜和吸水垫组成;胶体金膜为含黄曲霉毒素G1单克隆抗体的玻璃纤维素膜,包被膜是硝酸纤维素膜,其上设有T线和C线,T线包被有黄曲霉毒素G1蛋白质偶联物,C线包被有羊抗鼠IgG抗体。本发明有效用于快速检测黄曲霉毒素G1,方便、快捷、结果准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谷物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黄曲霉毒素G1的免疫胶体金检测卡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 (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它们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中,特别是容易污染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麦等粮油产品,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G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G1是最危险的致癌物,经常在玉米,花生,棉花种子,一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它们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根据荧光颜色不同,将其分为B族和G族两大类及其衍生物。AFT已发现20余种。AFT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中,主要污染粮油食品、动植物食品等;如花生、玉米,大米、小麦、豆类、坚果类、肉类、乳及乳制品、水产品等均有黄曲霉毒素污染,是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大、对人类健康危害极为突出的一类霉菌毒素。
现有技术对于黄曲霉毒素G1的检测主要是气相色谱-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检测方法,但这些技术的缺陷明显:设备昂贵、操作复杂、难以推广。所以,建立一种简单、有效、适合基层使用的测定方法是极其必要的。本发明的目的是研制一种更适合企业进行现场检测且快捷简便、成本低廉的定性检测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黄曲霉毒素G1的免疫胶体金检测卡及其制备方法,可有效解决能快速、简便地检测出黄曲霉毒素G1的问题。
本发明的黄曲霉毒素G1胶体金检测卡,包括包被了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标记物的胶体金结合垫、包被了黄曲霉毒素G1-BSA和羊抗鼠IgG的硝酸纤维素膜、样品垫、吸水垫、PVC胶板和塑料模具组成,在PVC胶板的一端依次粘附样品垫、结合垫,中间黏贴硝酸纤维素膜,另一端粘附吸水垫。
本发明的黄曲霉毒素G1胶体金检测卡的制备方法,是由以下步骤实现:
(1)胶体金溶液制备:取1 L 三角烧瓶1个,加入超纯水495 mL,而后加入1%氯金酸(HAuCl4·3H2O) 5 mL,配制成500 mL 0.01%氯金酸水溶液,加热煮沸后在持续搅拌的情况下加入1%柠檬酸三钠(Na3C6H5O7·2H2O)溶液5-7 mL,继续搅拌加热,当溶液的颜色完全变为透明的紫红色时,维持5 min后停止加热,补水至原体积,冷却至室温,2-8℃保存备用;
(2)抗体的预处理:将要标记的黄曲霉毒素G1抗体在1000 r/min, 4℃条件下,离心20min,取上清,用0.01 mol/L PBS稀释成1 mg/mL;或者用0.01 mol/L PBS稀释成1 mg/ml,过0.22 µm滤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维赛科技生物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维赛科技生物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572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