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源输入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55267.3 | 申请日: | 2016-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335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宋奎超;李剑钊;饶俊阳;王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13/00 | 分类号: | H02J1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熊永强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源 输入 控制 装置 | ||
一种电源输入控制装置,包括相线与中性线检测模块、控制器、第一相线、第二相线、第三相线以及中性线;所述相线与中性线检测模块的各个输入端一对一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相线、所述第二相线、所述第三相线和所述中性线;所述控制器的各个输入端分别一对一电连接于所述相线与中性线检测模块的各个输出端;所述相线与中性线检测模块将检测到的所述相线与中性线的接线参数输出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接线参数分析并输出接线状态。采用本发明可以检测相线与中性线的接线状态,确保接线正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输入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采用高级计量架构(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简称AMI)部署的智能表计通信网络主要包括表计(meter)、主站和通信系统。基于AMI的智能电表系统(以下简称“AMI智能电表系统”)中,电力线载波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技术被普遍应用。主站通过数据集中单元(data concentrating unit,简称DCU)对PLC电表进行数据采集,管理和控制等。其中,DCU和PLC电表之间采用PLC技术通信。
在组网过程中,PLC电表和DCU可以通过现有的电力线进行数据传输。电力线的物理走线为树形拓扑结构,变压器为一个台区的供给源头,由此源头分出多条电力线,每条电力线上的节点共享通信介质。由于当前电力行业低压配电普遍采用三相四线制,为保证每一相上PLC电表都能与DCU通信,DCU交流电源通常为三相四线输入。
AMI智能电表系统的建设通常在现有的电力供电系统上开展,DCU安装和接线都是直接借用现有的配电支架。一方面,配电支架老化严重,缺乏维护,存在难以区分相线和中性线的情况。另一方面,按照规定的顺序进行接线对于现场施工人员实施难度较大,易出现相线与中性线接错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源输入控制装置,以期及时检测相线与中性线的接线状态。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源输入控制装置,包括:
相线与中性线检测模块、控制器、第一相线、第二相线、第三相线以及中性线;
所述相线与中性线检测模块的各个输入端一对一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相线、所述第二相线、所述第三相线和所述中性线;
所述控制器的各个输入端分别一对一电连接于所述相线与中性线检测模块的各个输出端;
所述相线与中性线检测模块将检测到的所述相线与中性线的接线参数输出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接线参数分析并输出接线状态。
在第一方面中,电源输入控制装置中设置相线与中性线检测模块,可以检测相线与中性线的接线状态并将接线状态发送给控制器,如接线错误或者缺相,控制器可以输出缺相或接线错误的告警提示,以便于维修人员及时发现接线问题或缺相问题。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相线与中性线检测模块包括第一子检测模块、第二子检测模块和第三子检测模块;
所述第一子检测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相线,所述第二子检测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二相线,所述第三子检测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三相线;
所述第一子检测模块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二子检测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以及所述第三子检测模块的第二输入端,分别电连接于所述中性线;
所述第一子检测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于所述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子检测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于所述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三子检测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于所述控制器的第三输入端。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例,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例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552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变电站直流系统配置方法及终端设备
- 下一篇:智能远程用电监控模数化装置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