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取米蛾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48334.9 | 申请日: | 2016-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890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30 |
发明(设计)人: | 覃振强;宋修鹏;韦金菊;罗亚伟;魏春燕;李杨瑞;刘璐;李德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但玉梅 |
地址: | 530007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取米蛾卵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取米蛾卵装置,包括壳体、米蛾笼、驱动机构、毛刷及集卵抽屉。壳体内形成有腔室,米蛾笼包括笼体及转动轴,笼体内设有产卵腔,笼体的侧壁上设有供米蛾卵通过的出卵部,转动轴与笼体固定连接,转动轴转动地装设在壳体上且转动轴的至少一个端部位于壳体外,转动轴内设有米蛾进出通道,米蛾进出通道的一端贯通转动轴以形成米蛾进出口,米蛾进出通道的另一端与产卵腔连通,米蛾进出口位于壳体外,转动轴上设有开启或封闭米蛾进出口的孔盖;驱动机构与转动轴连接,毛刷装设在壳体的内侧并与笼体的侧壁相接触,集卵抽屉活动地装设于壳体内并位于米蛾笼的下方。上述自动取米蛾卵装置能够自动完成取米蛾卵,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昆虫卵的采集装置,尤其是米蛾卵的产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对赤眼蜂的研究不断深入,以及赤眼蜂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围绕赤眼蜂的产业链初步形成。为了人工繁殖和生产赤眼蜂,之前人们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利用麦蛾、米蛾、蓖麻蚕、柞蚕等卵大量繁殖赤眼蜂,取得了良好效果。米蛾卵的收集是人工繁殖和生产赤眼蜂的重要过程,当前,我国还普遍采用人工用毛刷扫离附着物上的米蛾卵。人工收卵操作工效低,且操作环境高温高湿与浓尘,又缺乏合适机械替代人工,长时间成为赤眼蜂扩繁的技术瓶颈。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自动取米蛾卵装置,以解决人工收集米蛾卵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动取米蛾卵装置,包括壳体、米蛾笼、驱动机构、毛刷及集卵抽屉。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腔室,所述米蛾笼包括笼体及转动轴,所述笼体内设有用于收容米蛾的产卵腔,所述笼体的侧壁上设有供米蛾卵通过的出卵部,所述转动轴与所述笼体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转动地装设在所述壳体上且所述转动轴的至少一个端部位于所述壳体外,所述转动轴内设有米蛾进出通道,所述米蛾进出通道的一端贯通所述转动轴以形成米蛾进出口,所述米蛾进出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产卵腔连通,所述米蛾进出口位于所述壳体外,所述转动轴上设有开启或封闭所述米蛾进出口的孔盖;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转动轴连接,以驱动所述转动轴转动,所述毛刷装设在所述壳体的内侧并与所述笼体的侧壁相接触,所述集卵抽屉活动地装设于所述壳体内并位于所述米蛾笼的下方,所述集卵抽屉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壳体抽进抽出。
进一步地,所述笼体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端板及连接两个所述端板周缘的周壁,两个所述端板与所述周壁共同围成所述产卵腔,所述转动轴与两个所述端板固定连接,所述出卵部设于所述周壁上,所述毛刷与所述笼体的周壁相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轴包括转动地装设于所述壳体上且轴线相互重合的第一轴部和第二轴部,所述第一轴部和所述第二轴部的一端均位于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一轴部及所述第二轴部分别与两个所述端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轴部贯通相应的端板,所述米蛾进出通道贯通设于所述第一轴部上,所述孔盖设于所述第一轴部上,所述驱动机构位于所述壳体外并与所述第二轴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孔盖可拆卸地装设于所述第一轴部上。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有通风孔。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底壁上设有透气孔,所述集卵抽屉的底部为透气的滤网,所述自动取米蛾卵装置还包括抽风机构,所述抽风机构包括外壳、连接管、收集箱、风机及滤袋;所述外壳装设在所述壳体的底部且所述外壳的内部形成收集腔;所述收集腔与所述透气孔连通;所述连接管装设在所述外壳上,并通过设于所述连接管上的连通孔与所述收集腔连通;所述连接管的一端装设于所述收集箱上,所述滤袋设于所述收集箱内并与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风机装设于所述收集箱上。
进一步地,所述抽风机构还包括收集管,所述收集管的一端装设在所述外壳或所述连接管上并与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收集管的另一端可拆卸地装设在所述米蛾进出口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483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胡蜂的养殖方法
- 下一篇:一种快速繁殖烟蚜茧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