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黏弹性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弹性湍流特性测定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47713.6 | 申请日: | 2016-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9633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发明(设计)人: | 钟会影;尹洪军;刘义坤;张弦;张伟东;刘岢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1/00 | 分类号: | G01N11/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23118 | 代理人: | 曹爱华 |
地址: | 163319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性 聚合物 多孔 介质 湍流 特性 测定 装置 方法 | ||
1.一种黏弹性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弹性湍流特性测定装置,包括微视场粒子图像测速系统(1)、二维网状微观仿真模型(2)、荧光显微镜(3)、微量计量泵(6)、采集器(12)、数据图形工作站(11),荧光显微镜(3)侧身接口相连于CCD相机(4),与油/水容器(7)相接的盐水容器(8)、聚合物溶液容器(9)、合成油容器(10)并联连接于微量计量泵(6)和二维网状微观仿真模型(2)的入口(17)之间,荧光显微镜(3)连接数据图形工作站(1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维网状微观仿真模型(2)设置有入口压力传感器(5)和出口压力传感器(16),二维网状微观仿真模型(2)设置在荧光显微镜(3)的载物台(13)上,微视场粒子图像测速系统(1)的导光臂(14)处于二维网状微观仿真模型(2)的正上方;微视场粒子图像测速系统(1)、入口压力传感器(5)、出口压力传感器(16)均连接数据图形工作站(11);
二维网状微观仿真模型包括模型主体和承压盖玻片,承压盖玻片为透明的,承压盖玻片盖在模型主体上,模型主体为有机玻璃刻蚀成的二维网状体,模型主体的一端设置有入口(17),入口(17)与模型主体内的入口汇流腔(18)连通,入口汇流腔(18)与多个入口流道(19)相通;模型主体形成一系列定边长的方形网格(20)以模拟“孔隙”、一系列随机宽度的孔道(21)以模拟“喉道”,其中任意一个方形网格(20)均和相邻的孔道(21)相连通构成二维网状系列流道,且任意一个方形网格(20)和任意一个孔道(21)均与入口流道(19)呈45°角设计,起始端的方形网格(20)与相应的入口流道(19)相连通,末端的方形网格(20)与相应的出口流道(22)相连通,出口流道(22)与入口流道(19)一一对应,各个出口流道(22)均与出口汇流腔(23)相通,出口汇流腔(23)连接出口(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黏弹性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弹性湍流特性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型主体平面宽度以等间距布置刻蚀出喉道半径1.5倍数量的流道进行设计,平面长度为平面宽度的3~4倍;“孔隙”和“喉道”构成的二维网状系列流道的深度在98-102µm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黏弹性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弹性湍流特性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视场粒子图像测速系统(1)的导光臂(14)为万向调节式导光臂,微视场粒子图像测速系统(1)在150µm×150µm区域内拍摄成像; CCD相机(4)的拍摄方向垂直于微视场粒子图像测速系统(1)形成的脉冲片光源,荧光显微镜(3)与CCD相机(4)的组合系统构成显微成像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石油大学,未经东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4771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