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性植物纤维模压制品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42818.2 | 申请日: | 2016-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8914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8 |
发明(设计)人: | 庄展鹏;柯婵;陈鉥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壳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B15/00 | 分类号: | C08B15/00;C08B1/08 |
代理公司: | 泉州劲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6 | 代理人: | 王小明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性植物纤维 纤维素粉末 模压制品 离心脱水烘干 植物纤维产品 环氧氯丙烷 醛类化合物 植物废弃物 办公器具 二次交联 高浓度碱 模压产品 酸碱中和 研磨 低成本 过筛 降解 交联 制备 添加剂 文具 家具 玩具 大自然 环保 制造 | ||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改性植物纤维模压制品的制备方法,以植物废弃物为原材料,经高浓度碱处理,再依次通过环氧氯丙烷首次交联、酸碱中和、双醛类化合物二次交联,离心脱水烘干后研磨成纤维素粉末后过筛,最后用该纤维素粉末制成玩具、家具、办公器具、文具等植物纤维产品。该模压产品具有高强度、低成本、环保等特性,不添加其他添加剂可在大自然中完全降解,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制品,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改性植物纤维模压制品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植物纤维被广泛应用加工制成新型环保材料,用于替代塑料、玻璃、陶瓷、木竹等制成餐具、玩具、家具、装饰灯等制品,该环保材料废弃后可生物降解,主要原材料是既廉价又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自然植物纤维,来源于稻壳、稻草、麦秸、玉米秸秆、棉花杆、木屑、竹屑等农产品废弃物,其总量远远超过石油、煤炭、天然气的总量。
现有植物纤维环保材料的主要原材料包括植物纤维和合成树脂,该材料的降解性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合成树脂不可降解,因此其降解性仍有待改善。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1067046A,公开日2007.11.07),公开了一种可降解的植物纤维环保餐具的生产方法,餐具原材料的质量份配比为:植物纤维250~350、氨基树脂70~100、氧化淀粉30~50、聚乙烯醇缩丁醛5~10、调色剂1~5、脱模剂1~5;生产工艺为:原材料混炼后热压成型,在压力为10~15MPa条件下、温度在150~200℃间保温30s至100s,在保压过程中排气1~3次;原材料热压成型前在50-100℃的条件下混炼混合5-10分钟。
还有,部分植物纤维环保材料直接采用天然淀粉作为粘结剂,加强了产品的可降解性,但是淀粉的存在影响了材料的耐水性,限定了其应用范围和制品的使用寿命。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2690524A,公开日2012.05.16),公开一种稻壳纤维合成树脂粉,先将稻壳研磨成稻壳粉,然后放入混合机,加入纤维素、淀粉和水混合均匀,然后取出冷却成稻壳纤维粉,另外将天然树脂和木质素放入反应釜内,再加入水搅拌均匀成浆,然后加入纳米二氧化硅继续搅拌均匀冷却后,再加入稻壳纤维粉继续搅拌,然后冷却后取出,制成糊状物料,然后直接注入闪蒸干燥机制成稻壳纤维合成树脂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原材料只采用植物纤维、成本低廉、耐水性好、无毒可降解的改性植物纤维模压制品及其制造方法 。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改性植物纤维模压制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碱处理:将植物纤维倒入浓度为8-16wt%的强碱溶液混合成悬浮液,置放1-4小时,再脱水得到碱纤维素;
(2)环氧氯丙烷交联:将碱纤维素加入溶液浓度为1-6wt%的环氧氯丙烷溶液混合成悬浮液,缓慢搅拌3-5小时,再脱水得到交联碱纤维素;
(3)酸碱中和:先用清水洗涤交联碱纤维素2-3遍,再将交联碱纤维素和清水混合成悬浮液,加入酸溶液得到pH为4-5的酸性悬浮液;
(4)双醛交联:双醛化合物加入酸性悬浮液,缓慢搅拌3-5小时,脱水得到双交联碱纤维素,上述酸性悬浮液加入双醛化合物后,双醛化合物溶液浓度为1-6wt%;
(5)烘干筛选:双交联碱纤维素置于100-120℃环境中烘干,粉碎并筛选得到双交联碱纤维素粉末;
(6)模压成型:将双交联碱纤维素粉末置于模压机内模压成型得到模压制品,模压温度控制在120-170℃,模压压力控制在200-300MPa。
优选的,步骤(1)的悬浮液置放温度为70-90℃,置放期间保持静置或持续搅拌。
优选的,步骤(1)的悬浮液容积浓度为30-60%。
优选的,步骤(2)的悬浮液容积浓度为30-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壳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壳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428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