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河流清淤水车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37194.5 | 申请日: | 2016-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5907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舒大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F5/28 | 分类号: | E02F5/28;E02B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1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杆 河流清淤 升降平台 水车 减速齿轮组 柔性叶轮 水上平台 风机 咬合 驱动齿轮轴 二次运输 河床底泥 河床泥沙 零碳排放 流水动能 清洁能源 水下平台 贯穿式 搅动 齿轮 清淤 风能 太阳能 流水 水面 海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流清淤水车,包括水上平台(10)、水下平台(15)和升降平台(14),所述升降平台(14)中部贯穿式设置有用于刮起河床泥沙的柔性叶轮(13),所述升降平台(14)四角均设置有转杆(22),所述转杆(22)位于所述水上平台(10)上面的部分设置有风机(3),所述柔性叶轮(13)的驱动齿轮轴(29)的两端分别与减速齿轮组(12)相咬合,所述减速齿轮组(12)与套于所述转杆(22)上的风机转杆齿轮(23)相咬合。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河流清淤水车,利用流水动能搅动河床底泥后随流水输送到下游海洋,没有二次运输费用,并利用水面风能和太阳能作为附加动力,提高清淤效率,使用清洁能源,零碳排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流清淤水车,属于水利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三门峡水库的主要问题是渭河淤积。渭河长约818千米,流域面积13.48万平方千米,流域人口约2300万。渭河、泾河、洛河等河流下游冲积形成的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自古便有天下第一粮仓的美誉。三门峡水库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造成渭河下游严重淤积,两岸农田受淹没和浸没,土地盐碱化,给渭河下游及古都西安带来高洪水风险。
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经历了“蓄水拦沙”、“滞洪排沙”和“蓄清排浑”3个阶段。各阶段水库运用的基本特点是:(1)蓄水拦沙期。在1960年9月到1962年3月水库蓄水初期,按照原设计,采用蓄水拦沙运行方式,水库整年都在高水位运行。这种运行方式是利用高坝大库的特点,将来水来沙全部拦截到水库中,以库区的淤积换取下泄清水,1959至1961年,三门峡水库蓄水拦沙造成潼关高程突然从323.5米上升到329.1米。(2)滞洪排沙期。在1962年3月到1973年10月,采用了滞洪排沙运行方式。在此时期,水库用来滞洪和排沙,即汛期闸门全开敞泄,让洪水穿堂而过。除在汛期拦滞洪水外,水库整年都在低水位运行,以利用尽可能大的洪水冲沙,潼关高程下降到325.2米,此阶段几乎没有发电效益。(3)蓄清排浑期。吸取蓄水拦沙运用和滞洪排沙运用的经验与教训,三门峡水库于1973年11月开始采用蓄清排浑调水调沙控制运用,在来沙少的非汛期(11月至次年6月)蓄水防凌、春灌、发电,汛期(7月至10月)降低水位防洪排沙,汛期低水位运行,把非汛期淤积在库内的泥沙在洪水期泄排出库。随着整个库区的持续淤积,潼关高程又逐渐抬升到328.5米。
近年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项目推进,黄土高原的植被大大改善,整个黄土高原从黄尘漫天变成绿野茫茫。随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以及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逐渐完善,黄河泥沙在未来一段时期有可能进一步减少,但流域产流能力也随之下降,进入河道的水量不断减少,不能形成大洪水来冲刷河床,长期淤积在潼关河段的泥沙难以向下游输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刮起河床泥沙的柔性叶轮的旋转动力由河道水流流动的动能和水面的风能来提供的,节能减排的河流清淤水车;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河道水流流动的动能、水面的风能和太阳能作为动力,开发出一种零碳排放的河流自行走清淤水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河流清淤水车,包括水上平台、水下平台和设置于二者之间的升降平台,所述升降平台中部贯穿式设置有用于刮起河床泥沙的柔性叶轮,所述水下平台上设置有用于穿过所述柔性叶轮的通孔,所述升降平台四角均设置有转杆,所述转杆位于所述水上平台上面的部分设置有风机,所述柔性叶轮的驱动齿轮轴的两端分别与减速齿轮组相咬合,所述减速齿轮组与套于所述转杆上的风机转杆齿轮相咬合;所述水下平台下表面设置有若干载重轮,所述水下平台前端通过支架连有驱动转向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3719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