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轿车柔性焊接生产线自动化设备生产调度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32530.7 | 申请日: | 2016-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145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2 |
发明(设计)人: | 殷明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殷明康 |
主分类号: | G05B19/418 | 分类号: | G05B19/4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65 重庆市南***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总控制计算机 零部件生产 生产线自动化 柔性焊接 设备生产 队列 轿车 自动化设备 生产队列 调度 车间 技术方案要点 节约生产成本 设置显示装置 设备附件 设备需求 生产效率 自动匹配 同步的 零部件 车型 自动化 身材 提示 生产 通讯 | ||
一种由于轿车柔性焊接生产线自动化设备生产调度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轿车自动化生产领域。解决了自动化设备间生产同步的问题,实现车型自动匹配,提升了车间的生产效率,大大节约生产成本。技术方案要点如下:1、在车间设置总控制计算机,并使其与车间各个自动化设备进行通讯。2、在总控制计算机上设置生产队列和零部件身材队列,总控制计算机同步零部件生产队列。3、总控制计算机根据设备需求将零部件生产队列发送给零部件生产设备进行生产。4、在零部件生产设备附件设置显示装置,提示生产队列信息。该方法用于轿车柔性焊接生产线自动化设备生产的调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生产线领域,具体涉及轿车焊接车间自动化设备生产调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各个厂商不同车型外观的频繁更新换代,按照每种车型建设一条生产线的方式成本太大,已经越来越不受欢迎。目前各个汽车生产企业开始推行柔性化生产,将多个车型放到同一条生产线上进行生产,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加快车型更新换代的速度。
轿车车身部件一般分为:前地板,后地板,发动机舱,左侧围,右侧围,顶盖等零部件。每个零部件会按照不同的车型分为不同的区域进行生产。前地板、后地板以及发动机舱在生产完成后会整合到一起形成汽车底盘。汽车底盘会在地板生产线上进行组装和焊接,然后送到主生产线。在主生产线上汽车底盘,左右侧围和顶盖会整合在一起形成汽车车身,并在主生产线上进行焊接。
当生产线采用柔性化方式进行生产时,会有多个车型在同一生产线上进行生产。同一种车型的零件必须进行匹配,才能进行焊接生产,即不同的车型零件不能共用。同一种车型的前地板、后地板以及发动机舱会整合到一起送到地板线上进行焊接完成的汽车底盘在送到主线,在主线上底盘必须与指定车型的侧围、顶盖等部件进行匹配才能焊接。如果所有的匹配工作都由人工方式进行操作,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车型自动匹配,提升车间整体生产效率,实现焊接车间柔性化生产。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设置焊装车间总服务器,并在服务器上设置主生产队列和零部件生产队列;生产队列信息包含车型,队列状态和生产顺序;在自动化设备上设置请求寄存器和车型寄存器;服务器和自动化设备间通过网络进行通讯;在自动化工位上设置零件上件提示装置。
焊接车间会接收到工厂级的生产计划,该计划一般采用自动方式从工厂服务器中获取,或者通过纸质打印方式交给车间生产人员。计划内容一般包含车身号、车型信息、以及生产顺序。 在焊接车间设置总控制计算机,通过网络与车间零部件生产自动化设备进行通讯,该通讯方式为循环扫描方式。操作人员将生产计划输入到总控制计算机中或者总控制计算机自动从工厂服务器中获取生产计划。总控制计算机将获取到的计划保存为主生产队列,同时会根据零部件设置零部件生产队列,总控制计算机自动将主队列中的数据保存的零部件生产队列中。在每个零部件生产的自动化设备中设置一个请求寄存器,当自动化设备需要生产时,设置该请求寄存器的状态为设置状态,车间总控制计算机读取到该寄存器状态为设置状态时,将相应的零部件队列生产信息发送给自动化设备,同时设置自动化设备中的寄存器为清零状态,自动化设备根据该计划信息进行生产。不同零部件生产区域的自动化设备采用异步方式设置各自的请求寄存器,总控制计算机也通过异步方式将相应的生产计划发送给不同零部件生产区域的自动化设备。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所有车身零部件的同步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具体的处理流程。
图2是生产队列的具体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1)、通过人工方式或自动方式将生产计划保存到车间总控制计算机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殷明康,未经殷明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325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