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共光路干涉相位显微一次成像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29999.5 | 申请日: | 2016-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7028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季颖;张明明;王亚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84 | 分类号: | G01N21/84;G01J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参考光 共光路 载物台 物光 显微 反射 一次成像系统 分光棱镜 干涉相位 显微物镜 非偏振 离轴 干涉 透镜 非偏振分光镜 干涉成像系统 半透半反镜 可调衰减器 扩束准直器 干涉光路 生物细胞 视场光阑 形态识别 激光器 平行光 全反射 再利用 计算机 光路 合束 同轴 放大 激光 采集 传输 传播 应用 | ||
1.一种共光路干涉相位显微一次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激光器(1)、中性可调衰减器(2)、扩束准直器(3)、半透半反镜(4)、视场光阑(5)、非偏振分光棱镜(6)、反射载物台(7)、样品(8)、显微物镜(9)、第三透镜(10)、CCD(11)和计算机(12);
所述激光器(1)、中性可调衰减器(2)、扩束准直器(3)、半透半反镜(4)依次放置在同一光路上;所述视场光阑(5)、 非偏振分光棱镜(6)、反射载物台(7)依次放置在半透半反镜(4)的垂直下方,所述样品(8)放置在反射载物台(7)上的一侧;所述半透半反镜(4)的镜面与水平方向成45°;用于分光的非偏振分光棱镜(6)的分光层与水平方向垂直;反射载物台(7)的平面与水平面平行;所述显微物镜(9)、第三透镜(10)和CCD(11)依次放置在半透半反镜(4)的垂直上方,计算机(12)与CCD(11)电连接;
所述激光器(1)发出的水平方向的光束,向前传输经过中性可调衰减器(2)调节到合适的光强,再经过扩束准直器(3)扩束准直后,向半透半反镜(4)传输,激光经过半透半反镜(4)的反射面改向为竖直向下的光束,激光通过视场光阑(5)把激光束调节到合适的大小后传输向非偏振分光棱镜(6),非偏振分光棱镜(6)把激光束平均分为两束竖直向下的平行光,这两束光照射向反射载物台(7)和载物台上的样品(8);样品光与参考光通过反射载物台(7)全反射向非偏振分光棱镜(6),又经过非偏振分光棱镜(6)的合束并产生干涉,通过半透半反镜(4),由其后的的显微物镜(9)放大,再由第三透镜(10)准直为平行光,最终在CCD(11)上形成相移干涉图,并传输、显示在计算机(1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光路干涉相位显微一次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半透半反镜(4)用石英玻璃制成,分光面为镀膜半反射、半透射的迎光束面,各为入射光强度的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光路干涉相位显微一次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载物台(7)为一个角度可调的全反镜,光轴与非偏振分光棱镜(6)的分光层之间的夹角可通过载物台(7)调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光路干涉相位显微一次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视场光阑(5)可调节光束的大小,使干涉图像的大小不超过CCD(11)的记录靶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光路干涉相位显微一次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束准直器(3)包括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
6.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光路干涉相位显微一次成像系统进行成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所述激光束(1)发出的水平方向的光束,向前传输经过中性可调衰减器(2)调节至合适光强后,利用扩束准直器(3)将照明光束扩束准直为大小合适的平行光;
步骤S2、光束经半透半反镜(4)反射为竖直向下并向非偏振分光棱镜(6)传输,在这两个装置中间放置一个大小合适的视场光阑(5)使得成像区域的大小不超过CCD记录靶面的面积,又经非偏振分光棱镜(6)分光为物光和参考光两束竖直向下的光束,照射到反射载物台(7)上;前面所述的物光照射到样品(8)上作为样品光,而参考光则被反射载物台(7)全反射后直接原路返回;
步骤S3、物参反射光束经过非偏振分光棱镜(6)合束后,物光和参考光之间发生干涉,并原路返回经过视场光阑(5)和半透半反镜(4),再经过显微物镜(9)放大后,由第三透镜(10)准直为平行光,最终在CCD(11)上形成相移干涉图,并传输到计算机(12)里,经计算机(12)处理后显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2999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的香辛料显微特征观察方法
- 下一篇:移动式太阳辐射热效应试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