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甘油氢解制备1,3-丙二醇的催化剂及制备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27797.7 | 申请日: | 2016-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075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王爱琴;杨曼;赵晓晨;张涛;孙永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23/652 | 分类号: | B01J23/652;C07C29/60;C07C31/2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甘油 制备 丙二醇 催化剂 应用 | ||
该专利涉及一种甘油氢解制备1,3‑丙二醇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催化剂由Nb、Ta等过渡金属掺杂的氧化钨载体负载活性组分Pt,Pd或助剂金属构成。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a)水热法或溶剂热法制备催化剂载体Nb、Ta等过渡金属掺杂的氧化钨;b)用Pt,Pd或助剂金属的前驱体溶液浸渍催化剂载体并烘干还原,得到Pt,Pd或助剂金属/过渡金属掺杂型氧化钨催化剂。该专利所制得的催化剂,可以使甘油水溶液在较大的氢气压力范围和较大的温度范围内高选择性地氢解生成1,3‑丙二醇。
本发明涉及一种甘油氢解制备1,3-丙二醇的催化剂;具体为采用水热或溶剂热方法制备过渡金属掺杂的氧化钨载体,采用浸渍法担载活性贵金属组分,获得高分散的贵金属担载催化剂。
技术背景
随着生物柴油的飞速发展,生产生物柴油过程中的副产物甘油大量过剩,转化甘油制备高价值化学品成为提升生物柴油产业经济性的有效手段。甘油可以通过氢解反应生成1,3-丙二醇、1,2-丙二醇等,其中1,3-丙二醇是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的重要单体。PTT是一种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的新型聚酯纤维,它克服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太硬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太软的缺点,同时具有优异的回弹性,易染性,生物降解性等,在地毯、纺织工程塑料等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1,3-丙二醇的工业生产方法有Shell公司的环氧乙烷羰基化加氢法和Degussa和Dupont公司的丙烯醛水合加氢法。环氧乙烷羰基化加氢法(中国专利CN1201407A)采用环氧乙烷在钴基催化剂下与合成气生成3-羟基丙醛,再将3-羟基丙醛与氢气在氢化催化剂作用下加氢生成1,3-丙二醇的方法。丙烯醛水合法(中国专利CN93114516.3)采用气态甘油水合物在固体酸催化剂下脱水生成丙烯醛,生成的丙烯醛在酸性催化剂作用下水合生成3-羟基丙醛,生成的3-羟基丙醛在常规加氢催化剂下加氢制备1,3-丙二醇,同时副产1,2-丙二醇。上述工业生产工艺复杂,环境污染严重,所得1,3-丙二醇含有杂质,需进一步净化处理。
文献(Appl.Microbiol.Biotechnol.1992,36,592-597)报道了一种采用Clostridiurn菌种生物转化制备1,3-丙二醇的方法,可以在29h后将110g/L的甘油溶液转化得到56g/L的1,3-丙二醇,该方法受到生物新陈代谢活性的影响,生产效率低,并且由于产物浓度低,纯化分离1,3-丙二醇所需的能耗也很高。文献(Catal.Commun.2008,9,1360-1363)报道了一种在1,3-二甲基-2-咪唑啉酮为溶剂下,甘油氢解制备1,3-丙二醇的方法,此方法1,3-丙二醇的收率为24%。上述反应中采用了有机溶剂作为反应介质,并且所采用的添加液体酸的方法,不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甘油直接氢解制备1,3-丙二醇近年来得到了极大关注,因为它工艺简单,原料廉价。但是由甘油直接氢解制备1,3-丙二醇的反应串联反应和并联反应并存,1,3-丙二醇作为中间产物,它的生成首先由甘油脱掉羟基生成碳正离子,而脱去中间羟基生成的碳正离子要更稳定,是动力学优先的,而其后生成的羟基丙醛却在热力学上不稳定,二者之间的相互竞争也是生成1,3的关键。1,3-丙二醇的生成机理使得1,3-丙二醇的高效制备存在很大的挑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甘油直接氢解制备1,3-丙二醇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技术在非常宽广的反应条件窗口下,具有很好的1,3-丙二醇的选择性,有效降低了1,2-丙二醇的生成。
本发明专利提供一种甘油氢解制备1,3-丙二醇的催化剂,催化剂载体为水热或溶剂热法合成的Nb或/和Ta掺杂的氧化钨,掺杂金属质量含量为W重量的0.01%-30%;活性组分为铂族金属Pt或/和Pd,活性组分的质量含量为催化剂重量的0.01%-10%。
本发明所述催化剂的载体Nb或/和Ta掺杂的氧化钨的制备方法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277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