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内醚糖产乙醇的双质粒大肠杆菌工程菌的构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10818.4 | 申请日: | 2016-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488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余志晟;常冬冬;张洪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54 | 分类号: | C12N15/54;C12N15/70;C12N1/21;C12P7/10;C12R1/1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醚糖 菌株 质粒 大肠杆菌工程菌 内醚糖激酶基因 微生物发酵技术 基因工程菌株 纤维素废弃物 大肠杆菌 保藏登记号 发酵乙醇 高效利用 基因工程 生物乙醇 热解液 双质粒 乙醇 构建 发酵 | ||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和微生物发酵技术领域,涉及利用纤维素废弃物热解液中内醚糖进行生物乙醇发酵的基因工程菌株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及微生物技术领域,涉及质粒载体的构建、转化以及重组菌株的筛选、发酵等。
背景技术
在当今环境污染加剧以及气候变暖的影响下,传统的化石燃料的使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因此,绿色清洁能源的发展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生物乙醇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燃料,是解决目前环境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而生产生物乙醇的原料中,除了已被限制使用的粮食作物外,还有储量巨大、且尚不能被有效利用的纤维素生物质。
微生物发酵是生产生物乙醇的一种主要技术,但微生物难以利用大分子结构的纤维素生物质,因此必须在发酵前将纤维素类物质分解成单糖或二糖的形式。而如今分解纤维素普遍采用的酸解及酶解方法二次污染严重,反应时间长及工艺成本高,故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利用真空热解技术来快速分解纤维素成单糖。纤维素热解后的主要产物是一种叫做内醚糖(levoglucosan,C6H10O5)的单糖,其可以被一些微生物如黑曲霉(
而大肠杆菌(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构建出既能利用内醚糖又能生产乙醇的大肠杆菌工程菌株,实现纤维素热解液到生物乙醇的一步转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1、内醚糖激酶基因lgk来源于自己筛选的
2、丙酮酸脱羧酶基因pdc和乙醇脱氢酶基因adh来源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未经中国科学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108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