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酸蚀裂缝刻蚀形态及导流能力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07436.6 | 申请日: | 2016-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521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刘飞;马辉运;桑宇;周长林;王业众;赵兴东;陈伟华;韩慧芬;曾嵘;王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G01N21/8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董亚军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岩板 岩心样品 酸液 导流能力测试 裂缝 酸蚀裂缝 刻蚀 三维激光扫描 高程 工程技术领域 导流能力 定量表征 施工过程 油气田井 真实模拟 劈裂 溶蚀 酸压 制备 合成 测试 开发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酸蚀裂缝刻蚀形态及导流能力测试方法,属于油气田井开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包括:制备长方体岩心样品,并沿长方体岩心样品的长度方向将长方体岩心样品劈裂为两块岩板;分别对两块岩板的初始形态进行三维激光扫描,获取两块岩板的裂缝面的各个点初始的高程值;将两块岩板对合成完整的岩心样品后进行酸液驱替及导流能力测试;对两块岩板酸液驱替后的形态进行三维激光扫描,获取两块岩板的裂缝面的各个点酸液驱替后的高程值;计算岩心样品的初始裂缝宽度和酸液驱替后的裂缝宽度,以及两块岩板各自的酸液溶蚀量。该测试方法可实现对酸蚀裂缝刻蚀形态及导流能力的定量表征,真实模拟实际酸压施工过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田井开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酸蚀裂缝刻蚀形态及导流能力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酸压是碳酸盐岩油气藏增产改造的主流技术。酸压施工时,高压泵注酸液,延伸天然裂缝或压开地层形成人工裂缝,注入酸液与裂缝壁面岩石发生反应,酸压施工结束后,由于酸-岩非均匀刻蚀形成的沟槽或凸起阻止裂缝闭合,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几何尺寸和导流能力的人工裂缝,从而改善油气井的渗流状况,增加油气井产量。酸蚀裂缝有效长度和导流能力是控制碳酸盐岩油气藏酸压改造效果的两个主要参数。其中,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主要取决于注入酸液对裂缝壁面岩石的绝对溶蚀量和非均匀刻蚀程度,这两个因素主要受地层岩石物性、矿物组成、岩石强度、酸压工艺、酸液类型、用酸强度、注酸排量、酸液浓度、反应温度等影响。因此,酸压设计中,根据储层地质资料,开展室内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评价,优选施工液体体系和工艺,对于提高油气井酸压改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技术中,主要采用高分辨率相机照相定性表征酸-岩非均匀刻蚀形态,利用地层岩心制成的光滑岩板,模拟储层性质、酸压工艺、施工参数、酸液滤失、裂缝宽度、裂缝角度、酸液滤失、酸液在裂缝中流动形态、反应温度等对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本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酸蚀裂缝刻蚀形态及导流能力测试方法中不能很好地定量表征酸-岩非均匀刻蚀形态与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且不能很好地模拟实际现场酸压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张性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变化过程,模拟实验的代表性不强。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酸蚀裂缝刻蚀形态及导流能力测试方法,该测试以张性劈裂岩板为测试对象,并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定量化表征酸-岩非均匀刻蚀行为、定量化分析岩板非均匀刻蚀形态与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关系,能够真实模拟现场酸压施工情况。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酸蚀裂缝刻蚀形态及导流能力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制备长方体岩心样品,并沿所述长方体岩心样品的长度方向将所述长方体岩心样品劈裂为两块岩板,得到第一岩板和第二岩板;
步骤b,对所述第一岩板和所述第二岩板的初始形态进行三维激光扫描,获取所述第一岩板和所述第二岩板的裂缝面的各个点初始的高程值;
步骤c,将所述第一岩板和所述第二岩板对合成完整的岩心样品后进行酸液驱替及导流能力测试;
步骤d,对所述第一岩板和所述第二岩板酸液驱替后的形态进行三维激光扫描,获取所述第一岩板和所述第二岩板的裂缝面的各个点酸液驱替后的高程值;
步骤e,根据所述第一岩板和所述第二岩板的裂缝面的各个点初始的高程值和酸液驱替后的高程值计算所述岩心样品的初始裂缝宽度和酸液驱替后的裂缝宽度,以及所述第一岩板和所述第二岩板的酸液溶蚀量。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a中,制备所述长方体岩心样品具体包括:对全直径岩心进行切割及打磨得到所述长方体岩心样品。
进一步地,所述长方体岩心样品的尺寸为:长148毫米~152毫米,宽48毫米~52毫米,高48毫米~52毫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074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