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物理帧中前导符号的生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06330.4 | 申请日: | 2014-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898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军;黄戈;邢观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7/26 | 分类号: | H04L27/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125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物理 前导 符号 生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广播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物理帧中前导符号的生成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为了使OFDM系统的接收端能正确解调出发送端所发送的数据,OFDM系统必须实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准确可靠的时间同步。同时,由于OFDM系统对载波的频偏非常敏感,OFDM系统的接收端还需要提供准确高效的载波频谱估计方法,以对载波频偏进行精确的估计和纠正。
目前,OFDM系统中实现发送端和接收端时间同步的方法基本是基于前导符号来实现的。前导符号是OFDM系统的发送端和接收端都已知的符号序列,前导符号做为物理帧的开始(命名为P1符号),在每个物理帧内只出现一个P1符号或连续出现多个P1符号,它标志了该物理帧的开始。P1符号的用途包括有:
1)使接收端快速地检测以确定信道中传输的是否为期望接收的信号;
2)提供基本传输参数(例如FFT点数、帧类型信息等),以使接收端可以进行后续接收处理;
3)检测出初始载波频偏和定时误差,进行补偿后达到频率和定时同步;
4)紧急警报或广播系统唤醒。
DVB_T2标准中提出了基于CAB时域结构的P1符号设计,较好地实现了上述功能。但是,在低复杂度接收算法上仍然有一些局限。例如,在1024、542、或者482个符号的长多径信道时,利用CAB结构进行定时粗同步会发生较大偏差,导致频域上估计载波整数倍频偏出现错误。另外,在复杂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时,例如长多径时,DBPSK差分解码也可能会失效。而且,由于DVB_T2时域结构中没有循环前缀,若和需要进行信道估计的频域结构组合,将造成其频域信道估计性能严重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目前DVB_T2标准及其他标准中,DVB_T2时域结构中没有循环前缀,不能适用于相干检测,而且前导符号在复杂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下低复杂度接收算法检测出现失败概率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物理帧中前导符号的生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预定长度的频域OFDM符号作离散傅里叶反变换以得到时域OFDM符号;从所述时域OFDM符号截取循环前缀长度的时域OFDM符号作为循环前缀;基于上述截取的所述循环前缀长度的时域OFDM符号生成调制信号;基于所述循环前缀、所述时域OFDM符号和所述调制信号生成前导符号。
可选的,在从所述时域OFDM符号截取循环前缀长度的时域OFDM符号作为循环前缀之前还包括:选择所述循环前缀长度和调制信号长度的不同组合,以使最终形成的前导符号通过上述不同组合来传输信令信息。
可选的,所述选择所述循环前缀长度和调制信号长度的不同组合,在所述时域OFDM符号中传输信令信息包括:确定所要传输信令信息的比特数N;选取2N个循环前缀长度和调制信号长度的不同组合,以使最终形成的前导符号通过上述2N个不同组合来传输信令信息。。
可选的,在从所述时域OFDM符号截取循环前缀长度的时域OFDM符号作为循环前缀之前还包括:
确定一种所述循环前缀长度和调制信号长度的组合;
在用于截取该循环前缀长度的时域OFDM符号中,选择不同的起始位置截取该调制信号长度的时域OFDM符号来产生调制信号,以使最终形成的前导符号通过所述不同的起始位置来传输信令信息。
可选的,所述信令信息包括紧急警报或广播系统标识EAS_flag,发射机标志信息TXID、hook信息或者其他传输参数。
可选的,在所述对预定长度的频域OFDM符号作离散傅里叶反变换以得到时域OFDM符号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确定固定序列和信令序列的平均功率比;
依照该平均功率比在频域上分别生成固定序列和信令序列;
将固定序列和信令序列填充至有效子载波上,且所述固定序列和信令序列之间呈奇偶交错排列;
在所述有效子载波两侧分别填充零序列子载波以形成预定长度的频域OFDM符号。
可选的,所述固定序列和信令序列的平均功率相同或者不同。
可选的,所述固定序列和信令序列的功率比为1:1或者3:2或者2:1或者3: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0633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