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钛酸钾纳米带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19341.9 | 申请日: | 2016-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298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9 |
发明(设计)人: | 方明;张立德;钟世川;刘毛;商国亮;费广涛;许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1G23/00 | 分类号: | C01G23/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18 | 代理人: | 任岗生 |
地址: | 230031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钛酸钾 纳米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带及制备方法和用途,尤其是一种钛酸钾(K2Ti6O13)纳米带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钛酸钾具有熔点高、密度小、纤维拉伸强度高,耐磨耗性、耐热性、耐酸碱性好,低热导率和对红外线反射率高,高温下导热系数极低、价格相对较低等众多的优良特性,在绝缘材料、绝热材料、摩擦材料、补强材料、离子交换材料和催化剂载体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在众多的钛酸钾系列材料中,配比为K:Ti:O=2:6:13的六钛酸钾在隔热领域尤为引人关注,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 105734670 A于2016年7月6日公布的一种六钛酸钾柱晶的合成方法。该发明专利申请文件中提及的成品的成分为钛酸钾(K2Ti6O13),形貌为长5~15微米、直径0.8~2微米的柱状物;合成方法采用固相反应法,先将含钛原料、含钾原料和含钠原料在水溶液中进行湿法混料后干燥,再将干燥的混合原料置于900~1100℃下焙烧3~6小时后,对其进行破碎和分级,得到成品。这种成品虽有着极其优秀的隔热性能,却和其合成方法都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成品的可见光透过率偏低、紫外光透过率过高,不能用于对物体的紫外屏蔽;其次,合成方法过于耗能和繁琐,且不能获得紫外光透过率低的产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尺寸分布窄的钛酸钾纳米带。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上述钛酸钾纳米带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上述钛酸钾纳米带的用途。
为解决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钛酸钾纳米带由钛酸钾组成,特别是,
所述钛酸钾的形貌为带状;
所述带状钛酸钾的带长为1~2μm、带宽为10~15nm、带厚≤3nm。
为解决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为:上述钛酸钾纳米带的制备方法包括水热法,特别是完成步骤如下:
步骤1,先按照水溶性钛盐和尿素的摩尔比为1:1.5~8的比例将两者加入水中,配制钛盐的浓度为0.4~0.8mol/L的混合液,再将混合液加热至沸腾后保温10~20min,得到悬浊液;
步骤2,先向悬浊液中加入氢氧化钾,使其中的氢氧化钾的浓度达到3~5mol/L后,将其置于150~280℃下密闭反应12~24h,得到反应液,再对反应液依次进行固液分离、洗涤和干燥的处理,制得钛酸钾纳米带。
作为钛酸钾纳米带的制备方法的进一步改进:
优选地,水溶性钛盐为硫酸钛(Ti(SO4)2·9H2O)、三氯化钛(TiCl3)、酸性四氯化钛(TiCl4)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优选地,水为去离子水,或蒸馏水;避免了杂质的引入。
优选地,氢氧化钾为粉末状;易于尽快地溶解。
优选地,固液分离处理为离心分离或过滤分离,离心分离时的转速为2000~10000r/min、时间为2~30min。
优选地,洗涤处理为使用去离子水对分离得到的固态物进行2~5次的清洗,清洗时分离固态物为离心分离或过滤分离。
优选地,干燥处理为将清洗后的固态物置于室温~80℃下烘干或晾干。
为解决本发明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为:上述钛酸钾纳米带的用途为,
将钛酸钾纳米带涂覆于物体上,用于对其进行紫外光的屏蔽。
作为钛酸钾纳米带的用途的进一步改进:
优选地,涂覆钛酸钾纳米带时的载体为水,或乙醇,或丙酮,或聚氨酯,或丙烯酸树脂。
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其一,对制得的目的产物分别使用X射线衍射仪和透射电镜进行表征,由其结果可知,目的产物由钾、钛、氧组成,其中的钾、钛、氧的原子比为2:6:13,即目的产物为分子式为K2Ti6O13的钛酸钾;该钛酸钾的形貌为带状,其带长为1~2μm、带宽为10~15nm、带厚≤3nm。这种由原子比为2:6:13的钾、钛、氧原子组装成的目的产物,既由于具有钛酸钾原有的特质,又因其形貌为带状,且带边较为挺直,还由于带的尺寸分布窄,将会使其产生出新的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1934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