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虹吸式鱼苗捕捞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731212.6 | 申请日: | 2016-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717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发明(设计)人: | 曲焕韬;刘勇;胡美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79/00 | 分类号: | A01K79/00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42103 | 代理人: | 吴思高 |
地址: | 4431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虹吸 鱼苗 捕捞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设施渔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虹吸式鱼苗捕捞装置。
背景技术
人工繁殖培育鱼苗是水产养殖苗种的主要来源,苗种培育日常管理主要包括投喂、清污、水质培育、消毒以及倒池等。其中,鱼苗定期筛分倒池是苗种培育的关键性环节,细致规范的倒池操作,不仅能够提高鱼苗对病害的抵抗能力,同时能够显著优化苗种培育水质环境。倒池过程中主要涉及的人为操作是鱼苗的起捕,传统的捕捞方式是通过拖网进行围网式的捕捞,这种大范围的捕捞操作往往会引起鱼苗强烈应激,同时由于捕捞网具与鱼苗机体的直接接触造成体表机械性损伤,严重影响倒池后鱼苗培育的成活率水平。鉴于上述情况,亟需研发一种刺激性较小的鱼苗起捕的专用工具,降低倒池过程中人为操作对鱼苗产生的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构建一种虹吸式鱼苗捕捞装置,该装置主要用于夜间鱼苗的诱捕,利用鱼苗夜间的趋光性的生物学特征,通过诱集灯将池内鱼苗集中到虹吸盘附近,利用虹吸原理将鱼苗缓缓吸入收集袋内,实现鱼苗无伤化的人工捕捞。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虹吸式鱼苗捕捞装置,包括虹吸罩、虹吸管、收集袋,虹吸管两端分别连接虹吸罩、收集袋,虹吸罩内安装有诱集灯,在虹吸管上固定收集袋的一端安装有止逆阀。
为便于收集鱼苗的排空,在所述收集袋上设有长条形的拉链。
所述收集袋通过卡箍与虹吸管衔接。通过卡箍将虹吸管和收集袋固定衔接,可根据收集袋网目调整的需要随时灵活拆卸。
所述虹吸罩为铝制反光灯罩。
所述虹吸管为内嵌钢丝骨架的PVC软管。钢丝骨架PVC管作为虹吸管具有较高的硬度,虹吸转苗过程中,不需要额外捆绑支撑杆提高操控性,同时管道内空间较大也不会对鱼苗造成挤压损伤。
所述收集袋为筛绢网制作成的圆柱形长条袋。筛绢网制作的苗袋柔韧性和光滑度均较好,鱼苗在袋内聚集时不会因摩擦而造成机体损伤。
所述诱集灯为节能型LED灯。
本发明一种虹吸式鱼苗捕捞装置,优点在于:
1、本发明装置具有造价低、制作工艺简单、操作便捷等特点;
2、本发明装置是利用鱼苗夜间趋光性将其大量集中,然后通过虹吸原理进行收集,避免了传统捕捞网具对鱼苗造成的机体损伤,能够显著提高鱼苗倒池后续培育阶段的成活率水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装置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装置仰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虹吸式鱼苗捕捞装置,它是由虹吸罩1、虹吸管2、收集袋3、止逆阀4、卡箍5、拉链6以及诱集灯7七个部分构成。该装置主体部分由虹吸罩1、虹吸管2、以及收集袋3、三部分组装成。虹吸管2两端分别连接虹吸罩1和收集袋3,虹吸罩1内安装有鱼苗诱集灯,收集袋3通过卡箍5与虹吸管2衔接。在虹吸管2上固定有收集袋3的一端安装止逆阀4。此外,为便于收集鱼苗的排空,在收集袋3上设计安装了长条形的拉链6。
所述虹吸罩1,它是一种铝制反光灯罩,底面直径21cm,高15cm,顶面孔径2cm。
所述虹吸管2,它是一种内嵌钢丝骨架的PVC软管,内径16mm,外径21mm,长3-5m。
所述收集袋3,它是筛绢网制作成的圆柱形长条袋,网孔为20目,网袋长50cm,直径30cm。
所述止逆阀4,它是一种旋启式水管单向止回阀,直径15mm,安装在虹吸管2末端。
所述卡箍5,它是一种不锈钢卡箍,直径18-32mm。
所述拉链6,它是一种双头树脂拉链,长30cm,缝制在筛绢网制作的收集袋3上。
所述诱集灯7,它是一种节能型LED灯,功率3W,工作电压12v,与蓄电池配套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未经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312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蚯蚓缓释投喂装置
- 下一篇:柔性基板及柔性基板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