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煤矿井下带式输送机转载点消尘防护网组件在审
申请号: | 201610326819.6 | 申请日: | 2016-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871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王健;朱世阳;樊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健 |
主分类号: | E21F5/00 | 分类号: | E21F5/00;E21F5/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3500***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矿 井下 输送 转载 点消尘 防护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尘装置,具体涉及煤矿井下带式输送机转载点消尘防护网组件。
背景技术
煤矿井下空间狭小,空气受粉尘污染严重,粉尘是煤矿重大灾害之一,容易引起粉尘爆炸,对人身体健康也有着极大的危害,是尘肺病的致病因素。带式输送机作为连续运输设备已广泛用于煤矿井下,但带式输送机转载点随着煤岩的转载,冲击飞扬起来的粉尘对环境污染严重,目前多采用在转载点处喷射水雾进行消尘,但因煤岩迅速飞出,所能被水浸润的时间实际极短,只有煤岩表面可以接触到水,导致消除尘效果不佳,而且还造成转载点处巷道底板大量积水,形成淤泥,必须人工清理,增加劳动强度,所以在煤矿井下带式输送机转载点进行消尘对煤矿安全生产有着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煤矿井下带式输送机转载点消尘防护网组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煤矿井下带式输送机转载点消尘防护网组件,包括后排组件和前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组件由立杆、斜撑杆、横杆、弧形杆和组件限位杆组成。
所述前排组件和后排组件之间距离为1.5~3m;所述立杆、斜撑杆、横杆、弧形杆均由厚度1.5~2mm,宽度10~20mm的钢板制作而成;所述立杆、斜撑杆、横杆、弧形杆两端都钻有连接孔,孔径4~6mm,其中立杆、斜撑杆、横杆的一端通过连接孔共同连接于带式输送机滚筒的两侧,另一端与弧形杆的连接孔相连接。
所述立杆和横杆互为垂直,夹角90°;所述组件限位杆共有2根,用8~12mm的钢筋制成,与带式输送机滚筒两侧的弧形杆的端部为固定连接;所述前排组件和后排组件用细孔尼龙纱网包裹。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待煤岩粉尘在转载点飞起时,利用消尘防护网组件上的纱网可以进一步捕捉粉尘,粉尘净化效果更好,当纱网上积满粉尘后,可用水冲刷,冲刷后的水会随煤岩一起运走,不会造成巷道底板积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后排组件; 2-前排组件; 2-1-立杆; 2-2-斜撑杆; 2-3-横杆; 2-4-弧形杆;2-5-组件限位杆;3-带式输送机滚筒;4-连接孔;5-溜煤眼。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后排组件1和前排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组件由立杆2-1、斜撑杆2-2、横杆2-3、弧形杆2-4和组件限位杆2-5组成。
所述后排组件1和前排组件2之间距离为2m;所述立杆2-1、斜撑杆2-2、横杆2-3、弧形杆2-4均为厚度1.5mm,宽度10mm的钢板制作而成,其中立杆2-1、横杆2-3、弧形杆2-4均为2根,斜撑杆2-2为4根。
所述立杆2-1、斜撑杆2-2、横杆2-3、弧形杆2-4两端都钻有连接孔4,孔径4mm,其中立杆2-1、斜撑杆2-2、横杆2-3的一端通过连接孔4共同连接于带式输送机滚筒3的两侧。另一端与弧形杆2-4的连接孔4相连接。
所述立杆2-1和横杆2-3互为垂直,夹角90°,所述组件限位杆2-5共有2根,用10mm的钢筋制成,与带式输送机滚筒3两侧的弧形杆2-4的端部为固定连接;所述后排组件1和前排组件2用细孔尼龙纱网包裹。
凡是根据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健,未经王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2681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玻璃钢中空注浆锚杆
- 下一篇:一种巷道密封门、巷道风墙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