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视的动脉穿刺置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93624.6 | 申请日: | 2016-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6930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30 |
发明(设计)人: | 王金凤;程伟;殷琴;魏伟;孙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医谷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 |
代理公司: | 重庆创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0125 | 代理人: | 尹梅 |
地址: | 51006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视 动脉 穿刺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视的动脉穿刺置管装置,属于医疗器械领域。该装置由四维彩超机、半圆柱型多普勒探测器、手持自动穿刺置管装置,头戴式增强现实装置,总控制器组成。半圆柱型多普勒探测器与四维彩超机通过电路连接。头戴式增强现实装置、手持自动穿刺置管装置、四维彩超机与总控制器相连接。采用这套装置易于医生寻找动脉最佳穿刺点,并简化医生穿刺过程,提高整个穿刺置管过程效率,减轻病人痛苦。
技术领域
本发明设计一种可视的动脉穿刺置管装置,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动脉穿刺置管是一种应用较为普遍的麻醉操作技术,其不但可以通过连接压力传导系统实现对血压及动脉压力波形的实时监测,且便于收集血样,避免多次动脉穿刺采血。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动脉搏动触诊法穿刺置管。然而,某些情况下,如婴幼儿、肥胖、休克及水肿等病人因其动脉较细或搏动弱;病人存在动脉血管解剖变异、穿刺部位动脉走形不直;穿刺时为了更清楚地感受动脉搏动,手指按压动脉过度使动脉远端的血流受阻;特殊环境下,进行动脉穿刺的医生体位受限、双手操作困难等都会增加触诊法穿刺置管的难度,进而增加反复穿刺次数和并发症。
现阶段出现的增强现实技术是通过计算系统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并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从而实现对现实的增强。在视觉化的增强现实中,用户利用头盔或者眼镜显示器把真实世界与电脑图形重合在一起,使他们看到在真实世界中无法看到的场景。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医生在动脉穿刺置管中的困难,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刺次数和并发症,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视的动脉穿刺置管装置。
本发明所述的可视的动脉穿刺装置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可视的动脉穿刺置管装置由四维彩超机、半圆柱型多普勒探测器、手持自动穿刺置管装置、头戴式增强现实装置、总控制器组成;所述的半圆柱型多普勒探测器与四维彩超机电连接;头戴式增强现实装置、手持自动穿刺置管装置、四维彩超机与总控制器相连接。
所述的手持自动穿刺置管装置由外壳、丝杆步进电机、套筒、压力传感器、血氧饱和仪、穿刺控制器、穿刺针构成,控制按钮、电磁场产生器、电源构成;所述的丝杆步进电机固定安装在外壳内,套筒有螺纹且旋进在丝杆步进电机的丝杆上,并由套筒两侧侧翼定位在外壳内,使套筒只可随丝杆转动而前后移动,其前端设有压力传感器;穿刺针由针芯、针座、外套管、套管座组成,针座末端连接压力传感器,套管座末端有环形永磁铁;外壳前端有血氧饱和仪及电磁场产生器;控制按钮在外壳表面;丝杆步进电机、血氧饱和仪、控制按钮、电磁场产生器、压力传感器分别与穿刺控制器电连接;穿刺控制器与电源连接。
所述的半圆柱型多普勒探测器两端设有固定绑带,可固定患者手臂。
所述的头戴式增强现实装置可以为眼镜显示器或者头盔显示器,其显示的动脉3D模型的形状、位置、姿势与患者动脉的形状、位置、姿势相同。
所述的患者动脉3D模型的形状、位置、姿势确定方法为,由总控制器分别对半圆柱型多普勒探测器及头戴式增强现实装置进行实时空间六自由度坐标定位;由半圆柱型多普勒探测器对患者手臂扫描并将信息传送至四维彩超机,由四维彩超机筛选出患者动脉血管并进行空间定位,然后将患者动脉血管信息传送至总控制器;由头戴式增强现实装置分析医务人员眼球转动幅度及视觉焦点;以上信息由总控制器分析计算,合成患者动脉血管相对医务人员可视场景的显示信息并由头戴式增强现实装置显示出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如下:
一、本发明采用半圆柱型多普勒探测器、四维彩超机、总控制器、头戴式增强现实装置的结合能够迅速判断所需穿刺的动脉的形状与位置与姿势,方便医生选择最佳穿刺点,易于避开动脉分叉及弯曲部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医谷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医谷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936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