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下探测设备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70558.0 | 申请日: | 2016-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8361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发明(设计)人: | 方建平;李博;滕兆新;张旭;冷相文;马守刚;武卫平;陈彤彤;李萍;英大伟;孙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
主分类号: | F42B15/36 | 分类号: | F42B15/36 |
代理公司: | 北京驰纳智财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7 | 代理人: | 王志刚 |
地址: | 11601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探测 设备 分离 装置 | ||
一种水下探测设备分离装置,该装置由分离器、探测设备运载体两大部分组成,分离器包括分离杆、分离杆发射套筒、分离杆回收套筒、分离器基座、分离器锁钩、分离器锁钩钩栓、载体固定钢丝绳、电雷管等部件,探测设备运载体由平面平台、探测设备支撑架、探测设备支撑架定位器、探测设备托板、分离器固定板、钢丝绳套环、移动滑轮等组成。该装置是在探测装置与探测设备运载体形成整体之后,通过分离杆发射套筒电雷管的微小爆破动力将分离杆从分离杆发射套筒射出进入分离杆回收套筒内的分离杆回收室,此时间固锁钩由于没有了分离杆的阻滞作用迅速脱落,挂在固锁钩上面的钢丝绳也迅速脱落,钢丝绳不再对探测装置和探测设备运载体平台产生紧固作用,从而实现了水下探测设备的分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下机械设备分离技术,具体的讲,是涉及一种水下探测设备的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本发明所称的水下机械设备分离技术是指:在水下工作的机械设备(例如水下探测仪器、水下跟踪仪器、水下打捞作业等,学术上也称载荷(以下简称载荷),载荷在布放水下时通常需要和一个重物(学术上也称运载体)结合一起组成一个新的设备系统,载荷在运载体的重力作用下才能布放(沉入)水下。当载荷需要上浮水面时,载荷需要与运载体脱离才能浮出水面,这就需要载荷与运载体之间有一种结合与分离的技术(或装置),既能将载荷与运载体结合起来布放水下也能将载荷与运载体分离开来使得载荷浮出水面。公知的载荷与运载体结合与分离的技术大多是采用绳索将载荷与运载体结合捆绑一起,通过用绳索索钩与绳索锁栓挂接起来捆紧,当载荷与运载体需要分离时,需将绳索索栓打开实现绳索索钩与索栓分离。这种将绳索索栓打开绳索索钩与索栓分离的分离技术,多采用爆炸螺栓以火工品为动力的分离方法,由于火工装置是依靠火药的爆炸推力或燃烧热力(气体)来驱动锁钩机构做功的,只能是一次性使用,成本很高;而且火工品爆炸对分离装置的结构冲击力很大,要求分离装置负载能力大,造成分离装置体积和重量很大很重。海军工程大学申请的发明专利(申请号为201420172247.7)中描述的“水下自动分离装置”,采用电机控制的自动分离装置,实施载荷与运载体分离时,需要电机具备较大的功率,提供加大的电压电流,实现偏心轮带动滑块转动,如果当水下设备无法提供较大功率时,或者分离载荷与运载体作用力较大时,则无法采用电机控制自动分离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不足,提供一种低成本可重复利用的、微电功耗的、无噪声影响的、无有害气体污染环境的水下分离装置,从而解决现有火工品分离技术的不可回收成本高的问题和电机控制偏心轮分离装置功耗大的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的设计思路是:1.针对火工品爆炸的诸多问题,设计一种仅仅采用电雷管爆炸方法的分离装置,大大减少火工品爆炸对分离装置的结构冲击力强、体积和重量大,对环境产生噪声高和有害气体的问题;2.针对电雷管爆炸分离的特点设计一种重量轻体积小可回收的小型机械分离器;3.针对探测设备的特点设计一种适应探测设备与分离装置相结合的运载载体设备。
具体解决方案如下:
1.一种水下探测设备分离装置,所述的水下探测设备分离装置包括:分离器、探测设备运载体两个主要部分,其特征在于:
a.所述的分离器包括分离杆、分离杆发射套筒、分离杆回收套筒、分离器基座、分离器锁钩、分离器锁钩钩栓、载体固定钢丝绳、电雷管;两个分离器分别通过固定螺栓安装在两个对称的分离器固定板上,所述分离器固定板设在支撑架上面;所述的分离杆的形状是圆柱体,材质是金属钢,具备抗拉伸抗断裂的性能;分离杆是安装在分离杆发射套筒和分离杆回收套筒里面,能够自由行程的;所述的分离杆发射套筒和分离杆回收套筒分别安装在分离器基座上面;分离器基座是通过套筒支架连接板连接在探测设备运载体上的;所述的分离器锁钩安装在分离器锁钩钩栓上面;分离器锁钩钩栓安装在分离器基座上面;载体固定钢丝绳能够套在分离杆上面;电雷管是放在分离杆发射套筒里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705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