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稳定上游水位的自动调节闸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08081.3 | 申请日: | 2016-04-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6269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展羽;谢梅香;王策;刘畅;刘阳;梁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13/02 | 分类号: | E02B13/02;E02B7/2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1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稳定 上游 水位 自动 调节 闸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农田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稳定上游水位的自动调节闸门系统。
背景技术
在灌溉渠道中,为了满足下级渠道的引水要求,通常需要在分水口的下游设节制闸壅高上游水位。除此以外,节制闸还广泛应用于将多余水量从泄水闸引入天然河道或排水沟道,是保护渠道的重要建筑物。为了保证灌区各级渠道正常灌溉,需要通过调节闸门开启度来保证上游水位稳定,满足灌溉以及泄水需求。水闸开启度的自动化控制是灌区管理的关键问题。
目前,国内大型灌区多采用电子信息技术或人工方式控制水闸的开度,从而实现渠道水位的控制。然而,电子技术的应用存在着投入成本大、结构复杂、操作复杂等局限性,目前仅在我国大型灌区试验使用。对于面广量大的农田灌溉节制闸,还无法自动控制上游水位,人工控制的节制闸通常施工复杂、造价高、使用不够灵活。本发明设计了一种保证上游水位稳定的自动调节闸门系统,可以在闸门上游水位变化时,通过闸门的自动启闭来调节上游水位。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旨于提供一种稳定上游水位稳定的自动调节闸门系统,可以在闸门上游水位变化时,通过闸门的自动启闭来调节上游水位。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稳定上游水位的自动调节闸门系统,包括闸门系统、水位调控系统和电动启闭系统;所述水位调控系统设在闸门系统上游渠堤一侧地下,电动启闭系统设在闸门系统侧边。
工作原理:本发明稳定上游水位的自动调节闸门系统,通过基于上游设计水位的闸门自动化开启和关闭,实现闸门上游水位始终处于设计水位,解决了灌溉渠道中需要人工进行节制闸调节的问题;水位调控系统根据上游渠道水位变化通过电动启闭系统自动调节闸门系统开闭,以实现稳定上游水位。
所述闸门系统包括自动调节闸门、行走滚轮、闸门轨道、闭闸滑轮组、开闸滑轮组、固定钢索端、开闸钢索和闭闸钢索;所述自动调节闸门为两片双向横拉式平面闸门,包括第一闸门门叶和第二闸门门叶;闸门轨道包括第一轨道、第二轨道,对应设在第一设在第一闸门门叶和第二闸门门叶下方,第一轨道、第二轨道长度均大于第一闸门门叶和第二闸门门叶宽度;行走滚轮均匀设在第一闸门门叶、第二闸门门叶底部,可沿轨道横向移动;所述闭闸滑轮组包括3个闭闸滑轮,分别设在第一闸门门叶、第二闸门门叶相邻端的底部和电动启闭系统下方;开闸滑轮组包括3个开闸滑轮,分别设在第一闸门门叶、第二闸门门叶相背端的底部和电动启闭系统下方;固定钢索端包括开闸钢索固定端和闭闸钢索固定端,开闸钢索固定端设在第一闸门门叶后侧的渠堤上;闭闸钢索固定端设在第二闸门门叶前侧的渠底;所述开闸钢索一端电动启闭系统连接,另一端绕过开闸滑轮组中3个开闸滑轮与开闸钢索固定端连接;闭闸钢索一端电动启闭系统连接,另一端绕过闭闸滑轮组中3个闭闸滑轮与闭闸钢索固定端连接;开闸和关闸采用两套不同的牵引钢索和滑轮组,通过启闭系统进行牵引钢索的收放,从而实现闸门的开关,靠近渠底的滑轮和启闭系统通过牵引钢索连接实现闸门的关闭,远离渠底的滑轮和启闭系统通过牵引钢索连接实现闸门的开启。
上述闸门高度根据渠道挖深确定,闸门宽度依据闸孔宽度选取;第一闸门门叶后侧为远离渠底一侧,第二闸门门叶前侧为靠近渠底一侧。
所述水位调控系统包括PVC连通管、水位调控井、浮球、支撑铰、支臂和导电滑块;水位调控井井底与渠底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并和渠底通过PVC连通管相连通,水位调控井直径设为10-30cm,浮球漂浮在调控井水面上,所述支撑铰设在浮球和电动启闭系统之间,浮球通过支撑铰及支臂和导电滑块相连,导电滑块另一端与电动启闭系统相接;浮球漂浮在调控井水面上,通过支撑铰及支臂和导电滑块相连,导电滑块位于支臂另一端;导电滑块与电动启闭系统连接端通过滑动控制电动启闭系统来进行闸门的开闭。
上述浮球为塑料浮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080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人水面漂浮物收集机
- 下一篇:一种叉桩与卸荷板相结合的岸壁式支挡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