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溶性碳纤维上浆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60123.0 | 申请日: | 2016-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804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蒋德强;马想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知本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蒋德强 |
主分类号: | D06M15/41 | 分类号: | D06M15/41;D06M11/74;C08G8/28;C08G8/10;D06M101/40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谈杰 |
地址: | 730030 甘肃省兰州***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溶性 碳纤维 上浆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碳纤维上浆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溶性碳纤维上浆剂及其 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上浆是碳纤维经表面处理后收绕成卷成为碳纤维成品前的最后一道工艺工 序。在碳纤维表面进行用上浆剂处理的主要目的:①对碳纤维丝束进行集束,从 而方便复合材料制备的铺层、卷绕等工艺的实施;②保护碳纤维在收卷、包装和 运输过程的摩擦损伤;③改善碳纤维和增强树脂之间化学结合,从而提高复合材 料的界面性能;④改善碳纤维的浸润性能,减少复合材料的制备时间,提高复合 材料质量。
在基本力学性能等方面,国产碳纤维已接近或达到国外同类产品,但使用工 艺性能和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不好更是国产碳纤维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 的存在除碳纤维本身的原因外,与碳纤维表面上浆剂的使用以及上浆工艺有着密 切的关系。上浆剂以及上浆技术是国外碳纤维生产厂家的技术秘密,是世界公认 碳纤维研究领域的技术制高点。因此针对国产碳纤维开展上浆剂制备及其上浆工 艺研究,是目前我国碳纤维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碳纤维生产厂家除了在聚丙烯腈原丝制备生产方面实行严格的技术保密外, 上浆剂的配方更成为各个厂家技术保密的重点。日本东丽公司在碳纤维行业的世 界领先地位,与其根据碳纤维性能特点和应用领域特点所研发的系列特色上浆剂 密不可分。
在我国碳纤维产量增长的同时,碳纤维质量的提高除了需要从生产工艺的稳 定性方面进行改进外,新型系列专用碳纤维上浆剂的研制和应用将是提高我国碳 纤维如耐磨性、耐湿热性能等应用工艺性能的有效途径。碳纤维上浆剂研发需要 碳纤维领域研发、生产和应用全方位的协同进行,并不断形成从研发到应用的反 馈循环机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碳纤维上浆剂系列产品。
早期碳纤维上浆剂多使用溶剂型产品,由于环保和工艺性能问题,现已被乳 液型产品所取代。但乳液型产品也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如稳定性及大量加入乳化 剂所引起的性能下降等问题。因此,市场上极需一种水溶性碳纤维上浆剂,体系 中不加入乳化剂,使得上浆剂的稳定性更佳,上浆后碳纤维的性能更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溶性碳纤维上浆剂及其制备方法,用水溶性砜醛 树脂作为主要成分,再配合以石墨烯、分散剂及其它助剂制成碳纤维上浆剂,以 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上述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溶性碳纤维上浆剂 及其制备方法,其制备原料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成分:水溶性砜醛树脂50~ 95份;分散剂0~5份;石墨烯0~1份;其他助剂0~4份;去离子水0~50份。
进一步的,水溶性砜醛树脂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成分:苯酚10~30份; 浓硫酸6~20份;30%氢氧化钠8~28份;甲醛7~25份;去离子水28~76份; 有机硅单体0~5份。
进一步的,水溶性砜醛树脂制备方法如下:
1)将配方量的苯酚、有机硅单体和硫酸投入反应釜内加热使之融化,开动 搅拌缓慢升温到100℃并在100℃的环境中反应2h;
2)2h后在分水器中加满甲苯并向反应釜内加入约配方总量3%甲苯,然后缓 慢升温至回流,在120℃-160℃温度范围内反应约5h,不时将分水器中的水分出 收集,待生成水收集至配方总量2.9%-3.5%时,表明反应完成,减压蒸出所有甲 苯并降温;
3)降温至100℃以下向反应釜内加入配方量的水缓慢升温并搅拌,在80℃ 保持半小时后加入配方量的30%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半小时,滴加配方量的甲醛, 甲醛约0.5h滴加完毕,滴加完毕后升温至回流,回流反应16h后降温至50℃以 下过滤出料,得到水溶性高分子砜醛树脂备用。
进一步的,水溶性碳纤维上浆剂制备方法如下:将水溶性砜醛树脂投入反应 釜中,开动搅拌,依次加入分散剂、石墨烯、其他助剂和水,搅拌30-60分钟, 过滤出料即得水溶性碳纤维上浆剂。
进一步的,所述分散剂含有聚羧酸钠盐、高分子量聚乙二醇酯复配物、酸性 基团改性的聚丙烯酸酯、聚丙烯酸钠盐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知本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蒋德强,未经兰州知本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蒋德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601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涤纶织物抗静电整理方法
- 下一篇:一种涤纶短纤维油剂